题名

台中州廳的空間生產1895-1945

并列篇名

Production of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Building: 1895-1945

DOI

10.6128/CP.36.3.305

作者

郭肇立(Chao-Lee Kuo);袁興言(Shing-Yen Yuan)

关键词

台中州廳舍 ; 城市空間結構 ; 殖民現代性 ;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building ;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 Colonial modernity

期刊名称

都市與計劃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3期(2009 / 09 / 01)

页次

305 - 3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中市源於清代劉銘傳時期的「新台灣省會」之創建,原計畫市街規模達323公頃,可惜因甲午戰爭而終止發展,留下諾大的城郭官署。日治之後殖民政府爲配合其統治需求,設立州廳於此,一方面去除地方紋理,整頓街廓、拆廟宇,遷衙門考棚等,以抹除台灣傳統城市建築意象;另一方面則塑造殖民象徵,興建州廳官署建築等;並拓展殖民產業空間興建糖廠、酒廠;積極進行市街改正以便營造一個有利的殖民經濟掠奪空間。然而此時恰逢國際間現代建築運動流行之際,因此日治時期的台灣建築與都市規劃呈現出十分有趣的混雜與矛盾的殖民現代性,在官署建築上講究形式象徵的帝國主義,在產業建築上卻追求實用功能的現代主義。本文以台中州廳爲主要對象,研究其建築營造過程與都市空間的生產關係。研究課題有二方面,首先理解日治時期殖民城市規劃理念,課題包括:官署建築群的權力空間佈局、州廳殖民統治象徵的塑造、現代化產業空間的規劃、都市基盤設施分佈與種族差別待遇,以理解殖民城市的空間結構。其次是檢視此空間結構在實踐過程中所遭遇的台灣社會民主化與現代化的壓力,並理解當時知識份子的矛盾心理與重層複雜的殖民現代性。

英文摘要

A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and the largest c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island, Taichung played a rather important role in late 19th century Taiwan. Nevertheless, many public buildings and temples were destroyed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895-1945).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undertook urban reformation, embedding new Western imperial buildings, including a railroad station, a sugar refinery and a distillery, in the central city. The Japanese attempted to build a colonial city like European colonies, with a radiating road network and classicism governmental buildings, in order to concrete the symbol of imperialism, and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production system for modern sugarhouse and winery. This hybrid character gives Taichung a unique colonial modernity. This study expands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ocio-cultural study, exploring the building history as well as the social network and urban tissue. The architectural and social changes during the colonial Taichung are discussed, to demonstrate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imperial symbols and moder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the local elite in forming the colonial society? These empirical studies focus discuss the urban history of Taichung in terms of the transplantation of imperialism and modernism.

主题分类 工程學 > 土木與建築工程
工程學 > 市政與環境工程
参考文献
  1. Bergdoll, B.(2000).European Architecture 1750-189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habha, H.(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3. Dreyfus H. L.,Rabinow, R.(1983).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Eaton, R.(2002).Ideal City.London:Thames & Hudson.
  5. Foucault, M.(1979).Discipline &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New York:Vintage.
  6. Foucault, M.(1986).Texts/ contexts of other spaces.Diacritics,16(1),22-27.
  7. Hall, T.(1997).Planning Europe's Capital Cities.London:E&FN Spon.
  8. Jacobs, J.M.(2003).Edge of Empire.London:Routledge.
  9. Kuo, C.(1992).Belgium,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10. Parry, B.,Ashcroft, B.,Griffiths, G. (ed.)(1995).The Postcolonial Study Reader.London:Routledge.
  11. Poppeliers, J.,Chambers, S. A.,Schwartz, N. B.(1977).What Style is It?.Washington D.C.:The Preservation Press.
  12. Porphyrios, D.(1981).Note on a method.Architectural Design 51,6(7),96-104.
  13. Said, E.W.(1995).Orientalism.New York:Penguin.
  14. Soja, E.(2000).Postmetropolis: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15. Tafuri, M.,D''Acierno, P.,Connolly, R. (ed.)(1987).The Sphere and the Labyrinth.Cambridge:The MIT Press.
  16. Thomas, N.(1994).Colonialism's Culture- Anthropology, Travel and Governme.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7. U.S. Army Map Service(1945).Air Photo, Taichung, Taiwan (Formosa).Washington D. C.:U.S. Army Map Service.
  18. Virtruvius P.(1960).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Hicky, M. tran.New York:Dover.
  19. 山本三生、早坂一郎、市川雄一、荒川重理、佐佐木舜一、寺本真吉、森下薰、浘良次郎、武內貞義、吉田要、戶水昇、山中樵、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庄司萬太郎(1930)。日本地理大系11:台灣篇。東京:改造社。
  20. 台中市史編篡委員會(1934)。台中市史。台中:台灣新聞社。
  21.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台中市老照片。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22. 台中市役所(1932)。臺中市概況。台中:台中市役所。
  23. 台中廳出品協會編(1916)。台中廳管內案內記。台中:台中廳。
  24. 台灣建築會(1934)。台中警察廳舍其他新築工事概要。台灣建築會誌,6(4),223-226。
  25. 台灣建築會(1936)。建築雜報-台中市廳舍明年度改築。台灣建築會誌,8(1),55。
  26. 台灣總督府(1901)。台灣總督府檔案。台北:台灣總督府。
  27. 台灣總督府(1914)。台灣統計要覽。台北:台灣總督府。
  28.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濃到薩依德。台北:擎松。
  29. 李乾朗(1980)。台灣近代建築。台北:雄師。
  30. 李乾朗(2001)。20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
  31. 沙永杰(2001)。西化的歷程:中日建築近代化過程比較研究。台北:田園。
  32. 周憲文譯(1985)。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
  33. 周憲文譯、王曉波編(1985)。台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
  34.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200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追思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5. 後藤新平(1921)。日本殖民政策一斑。東京:拓殖新報社。
  36. 洪文雄、郭肇立、袁興言(2004)。歷史建築台中州廳(今台中市政府)及台中市役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修復、再利用規劃-台中州廳結案報告書。
  37. 袁興言(2003)。臺中文獻(六) 第三、四章。台中:台中市文化局。
  38. 張深切(1998)。里程碑(張深切回憶錄)。台北:文經社。
  39.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遠流。
  40. 許佩賢譯(1995)。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台北:遠流。
  41. 郭肇立(2005)。日治時期台灣三大州廳及其都會性之比較研究NSC 94-2415-H-305。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42. 陳芳明(2005)。膚色可以漂白嗎?「黑皮膚白面具」序文。台北:心靈工坊。
  43. 陳芳明(2005)。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
  44. 陳芳明、張恒豪編(1990)。放膽文章拚命酒,「楊逵集」。台北:前衛。
  45.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
  46. 黃俊銘(2005)。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調查研究與再利用之規劃-調查研究結案報告書。
  47.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北:向日葵。
  48. 黃俊銘(2004)。台中市役所。台北:台中市文化局。
  49. 黃俊銘譯(2008)。日本近代建築。台北:五南。
  50. 賴志彰(1994)。台中文獻(四)-日據明治時期台中市的發展專輯。台北:台中市文化局。
  51.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
被引用次数
  1. 廖冠閔,康亦陞,徐逸祥(2023)。都市街道變遷與都市熱島效應之關聯-以原臺中市八區為例。土木水利,50(1),4-9。
  2. 楊賀雯、陳建元、張凱茵(2016)。臺中第一廣場暨周邊地區東南亞族裔空間形成與轉變。都市與計劃,43(3),261-289。
  3. (2013)。都市邊緣地區的行動者:東南亞女性店家文化涵化之研究。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期刊,4,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