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交叉網絡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研究

并列篇名

Cross-Cutting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Lessons of the 2001 County Magistrate, City Mayoral and Legislative Yuan Elections in Taiwan

DOI

10.6350/JSSP.200612.0599

作者

吳重禮(Chung-Li Wu);鄭文智(Wen-Chi Cheng);崔曉倩(Hsiao-Chien Tsui)

关键词

社會網絡 ; 交叉壓力 ; 政治參與 ; 投票行為 ; social network ; cross-pressure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voting behavior

期刊名称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卷4期(2006 / 12 / 01)

页次

599 - 6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不同的人際互動關係之下,是否會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迥異於以往研究政治參與所偏重的「社會人口因素」(sociodemographic factor)與「政治動員」(political mobilization)等解釋途徑,本文嘗試援引「交叉網絡」(cross-cutting networks)為研究架構,分析在2001年縣市長暨立法委員競選期間,社會網絡「交叉壓力」(cross-pressures)對於選民從事政治活動和投票參與的影響。作者採用「2001年台彎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民國九十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資料,利用「雙變數交叉分析」(cross-tabulation analyses)、「有序勝算對數模型」(ordered logit model),以及「勝算對數模型」(logit model)進行檢證。研究結果顯示,政黨認同、族群認同、統獨立場等變數與交叉網絡具有顯著相關;另外,交叉網絡對於民眾政治參與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這印證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設:於2001年縣市長與立法委員選舉期間,在社會網絡中處在高度交叉壓力的選民,其從事政治活動和投票參與的程度較低:反之,在社會網絡中處在低度交叉壓力的選民,其從事政治活動和投票參與的程度較高。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amining whether the public'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people's interactive rela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in Taiwan. Different from the approaches of ”sociodemographic factor”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is research employs ”cross-cutting networks” as its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posed by social network ”cross-pressures” on voters engaging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vot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2001 county magistrate, city mayoral and legislative elections. This work takes advantage of the 2001 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2001) survey data, using ”cross-tabulation analyses,” ”ordered logit models,” and ”logit models” to te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oss-cutting network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variable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Taiwanese (vs.) Chinese ident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vs.) in-dependence preference presen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ith respondents' cross-cutting networks. More importantly,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proposed in the work: people in crosscutting networks involving greater political disagreement ar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in the contrary, individuals having homogeneous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under low-level cross-pressures are predisposed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more active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被引用次数
  1. 蔡佳泓、陳陸輝(2015)。「中國因素」或是「公民不服從」?從定群追蹤樣本探討太陽花學運之民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4),573-603。
  2. 蔡雲卿,王嵩音(2020)。差異收穫模式與交叉壓力的結合:以2018年嘉義縣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143,113-165。
  3. 崔曉倩、吳重禮(2011)。年齡與選舉參與:2008 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26,7-44。
  4. 戴士展,劉自平,吳重禮(2012)。交叉壓力、意見表達與政黨認同: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19(2),1-36。
  5. 李鳳玉、吳親恩(2015)。年齡、就業情況與政治參與:東亞國家的觀察。政治學報,59,81-108。
  6. 李冠成(2020)。政治情緒與選舉參與:2012年和2016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經驗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1),81-122。
  7. 林昌平(2014)。空間訊息與鄰近效果:臺灣總統選舉的配適與預測分析。東吳政治學報,32(4),57-123。
  8. 林聰吉(2007)。政治支技與民主鞏固。政治科學論叢,34,71-103。
  9. 林國明(2016)。誰來審議?台灣民眾對審議民主的支持程度和參與意願。台灣社會學,31,43-97。
  10. 劉嘉薇(2014)。民眾政黨認同、媒介選擇與紅衫軍政治運動參與。政治學報,58,101-126。
  11. 邱師儀(2013)。人際和諧觀對於政治參與活動的影響:以2003年台灣民意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7(1),1-26。
  12. 吳重禮(2008)。台灣民衆威權懷舊的初探:蔣經國政府施政的比較評價。選舉研究,15(2),119-142。
  13. 蕭怡靖(2009)。選制認知與投票參與—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多層分析。政治學報,47,29-58。
  14. 蕭怡靖(2023)。臺灣選民投票抉擇時間點的成因與影響:以2020年總統選舉為例。東吳政治學報,41(1),197-242。
  15. 蕭怡靖、蔡佳泓(2010)。政治責任與投票—2009年苗栗縣第一選區立法委員補選之探析。臺灣民主季刊,7(2),1-32。
  16. 謝顥音、包正豪(2013)。國民黨的原住民選舉動員:一個社會文化互動途徑的初探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2),83-137。
  17. 楊貴,陳韻暄(2020)。公民意識對臺灣民衆政治參與之影響:2012與2018兩個年度的觀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2(3),367-410。
  18. (2023)。初探客家族群的社會脈絡、交叉網絡與投票行為:以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5(4),80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