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

并列篇名

Good Money Drives out Bad: Free Coinage and Gresham's Law in Chinese Western Han Dynasty

DOI

10.6350/JSSP.200806.0205

作者

陳彥良(Yen-Liang Chen)

关键词

格雷欣法則 ; 四銖半兩 ; 稱錢衡 ; 稱錢律 ; 漢文帝 ; Gresham's law ; Sizhu coins ; monetary scale ; Money Weighing Law ; Emperor Wen of Han dynasty

期刊名称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0卷2期(2008 / 06 / 01)

页次

205 - 2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常義下,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以劣幣驅逐良幣(條件(a))作爲一般表述,但若其真要成立,必須假定良幣與劣幣,兩者之間有一個固定的交換比率。如沒有固定的交換比率,事實上,良幣將驅逐劣幣(條件(b))。根據出土的西漢錢幣實物以及測量資料的分析,可以確認文帝放任私人鑄幣時期的四銖半兩錢,是兩漢最爲優質的貨幣,而格雷欣法則解釋了何以漢文放任私鑄竟能成功。 1975年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漢文帝稱錢衡(天平)文字顯示,漢文帝在實施放任鑄幣政策的同時,推行一種「稱錢」法律,規定在市場過程買賣中,銅錢的使用必須經過政府所頒定錢秤的稱量,否則不能交易。稱錢法律保障了市場中錢幣鑑別的合法性,這使得貨幣的使用產生激烈的競爭,如此鑄幣者不得不提升鑄幣的質量。這是說,稱錢法律使得劣幣與良幣之問交換比率並未固定,造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形勢(符合於條件(b)),總的結果是錢幣質量的普遍提升。 相反地,文帝之前的秦漢政府厲行「行錢」法律,強制好、壞錢一起流通,如此一來優質鑄幣反遭劣質鑄幣驅逐(符合於條件(a)),這是秦末漢初貨幣體系崩潰的制度原因。漢文帝稱錢衡的使用,顯示行錢與稱錢在制度上的極端對立。它不僅說明爲何文帝四銖與放鑄政策能夠成功,同時補充了格雷欣法則的經驗內涵。

英文摘要

Gresham's law has one precondition: If there is a fixed rate of exchange between bad money and good, then bad money will drive out good. We argue that, when (1) there is no fixed exchange rate between bad and good money, and (2) when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s free coinage, the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good money driving out bad. We use these two preconditions to explain why the ”Sizhu” coins were successful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en (r. 179-157 BC) under his free coinage policy. The analysis of metallic composition and their weights, confirms that the Sizhu coins minted under free coinage policy had better metal contents than those Sizhu coins under central minting policy. This success had another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setting. In 1975, an official scale for money was excavated in the Hubei province. Thi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ey Weighing Law (MWL). MWL stipulated that all circulating coins should be checked with official money scales, or the user would be punished. This warranted that bad money could be separated from good. Thus the second condition of Gresham's law (good money will drive out bad) was brought into effect. This explains why the high quality Sizhu coins were prevailing and Emperor Wen's monetary reform was successfu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1980)。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
  2. 唐杜佑、顏品忠點校(1995)。通典。長沙:岳麓書社。
  3. 漢司馬遷撰(1979)。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4.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1962)。鹽鐵論校注。臺北:世界書局。
  5.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1987)。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
  6. Chen, Chau-nan,Pin-tsun Chang,Shikuan Chen(1995).The Sung and Ming Paper Monies: Currency Competition and Currency Bubbles.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7(2),273-288.
  7. Eatwell, John,Murray Milgate,Peter Newman (eds.)(1987).The New Pai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New York:Stockton Press.
  8. Friedman, Milton,Anna 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Mundell, Robert(2003)。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六卷―國際貨幣: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0. Zagreb Journal of Economics
  11. Mundell, Robert(2003)。蒙代爾經濟學文集第六卷―國際貨幣: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2.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1963)。洛陽西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1-47。
  13. 王雪農、劉建民(2005)。半兩錢研究與發現。北京:中華書局。
  14. 丘光明、邱隆、楊平(2001)。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15. 加藤繁(1991)。中國貨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
  16. 加藤繁(1976)。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華世出版社。
  17. 北京市古墓發掘辦公室(1977)。大葆台西漢木a001墓發掘簡報。文物,6,23-29。
  18. 朱活(1978)。談銀雀山漢墓出土的貨幣。文物,5,55-59。
  19. 朱活(1984)。古錢新探。濟南:齊魯書社。
  20. 朱紅林(2005)。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1. 吳榮曾(2003)。秦漢時的行錢。中國錢幣,3,24-26。
  22. 宋敍五(1971)。西漢貨幣史初稿。香港:中文大學。
  23. 李少南(1996)。山東博興縣辛張村出土西漢錢範。考古,4,92-94。
  24. 李均明、何雙全編(1990)。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
  25. 李建麗、趙衛平、陳麗鳳(1991)。滿城漢墓錢幣新探。中國錢幣,2,3-11。
  26. 杜金娥(1982)。談西漢稱錢衡的砝碼。文物,8,73-75。
  27. 杜維善(2000)。半兩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8. 周衛榮(2004)。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9. 林甘泉主編(1999)。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30. 林滿紅、張彬村、劉石吉主編(1993)。中國海洋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31. 俞偉超(1975)。關於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座談紀要(「五.關於天平」)。文物,9,16-18。
  32. 徐承泰(2000)。兩漢貨幣的私鑄。江漢考古,2,94-98。
  33. 晁華山(1977)。西漢稱錢天平與砝碼。文物,11,69-73。
  34. 高敏(2001)。論漢文帝。史學月刊,1,32-39。
  3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
  36. 張彬村、劉石吉主編(1993)。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37. 陳彥良(2007)。四銖錢制與西漢文帝的鑄幣改革―以出土錢幣實物實測數據爲中心的考察。清華學報,37(2),321-360。
  38. 傅樂治、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85)。傅樂成教授紀念文集―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彭信威(1988)。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黃盛璋(1977)。關於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的幾個問題。考古,1,43-50。
  41. 楊際平(1990)。析漢文帝五年「除盜鑄錢令」。文史,32,120。
  42.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43. 劉森(1991)。赤側五銖錢考。中國錢幣,2,18-20。
  44. 蔣若是(1989)。秦漢半兩錢繫年舉例。中國錢幣,1,18-29。
  45. 蔣若是著(1997)。秦漢錢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6. 蔣若是著(1997)。秦漢錢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7. 錢劍夫(1986)。秦漢貨幣史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彥良(2011)。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清華學報,41(4),669-714。
  2. 陳彥良(2012)。中古貨幣的流動性特徵:從貨幣數量變動論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制度根源。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8,51-96。
  3. 林益德(2019)。秦代律令中的黃金與銅錢問題-以岳麓秦簡、里耶秦簡為中心。法制史研究,35,57-89。
  4. 莊坤成(2019)。漢文帝放鑄立意析論。興大人文學報,63,83-129。
  5. (2015)。譾論古代財產刑處罰方式的演變:以戰國後期至漢初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1,1-28。
  6. (2023)。黃金一斤值錢萬──漢代法律制度中的黃金問題。新史學,3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