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爲中心

并列篇名

Shipwreck Experience of Cai Ting-lan and His Travel to Vietnam in 1835

DOI

10.6350/JSSP.200909.0467

作者

湯熙勇(Shi-Yeoung Tang)

关键词

蔡廷蘭 ; 朝貢體系 ; 越南 ; 海難救助 ; 難民遣返 ; Cai Ting-lan ; Vietnam ; shipwreck ; Peng-hu Islands

期刊名称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卷3期(2009 / 09 / 01)

页次

467 - 4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因爲海流及氣象之影響,往返海峽兩岸的船隻中,船難事件時有所聞,人員及船隻的損害,每每讓人扼腕。這一些遭遇海難的船隻,受潮流及風力影響,除了向北方漂流外,往往向南中國海地區漂流,船隻停泊地點以廣東和越南爲主,船隻以清代水師船居多。漂流到越南之間臺船隻中,最爲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澎湖人蔡廷蘭(1801~1859)搭乘的民船遇難事件。道光15年(1835年,越南明命16年)秋季,蔡廷蘭自福建金門搭船返臺時,船隻不慎漂流到越南之海邊。在越南官府的協助下,蔡廷藺安全返回澎湖,爾後並撰寫《海南雜著》一書,敘述他所遭遇之海難過程,及其與越南官員和華人間之接觸和觀感。 以中國爲中心之朝貢體系(tributary system),爲建構中國與環東亞水域之周邊(及中亞地區)國家關係之基礎,包括雙方的政治、外交及貿易往來等,一向爲學術界所重視的議題。在朝貢體系下,探討「宗藩」所形構之中、外關係,往往聚焦於貿易與外交和商務人員的訪問、漂流人的遣返等。後者如藩屬圍之船隻及人員,在遭遇海難漂流到中國後,做爲宗主國的清政府提供救助與照顧,再透過與藩屬國賀易的船運機制遣送海難人員返回原居地。雖然接受救助之藩屬國人員僅爲基層人員,例如漁戶及從事沿岸航運者,惟亦可以透過藩屬國人民的遣返體系,檢視及充實「宗藩」關係之內涵。然而,就海難人員的救助而言,並非僅中國單向的救助,而是雙向的互助,除了清朝照顧藩屬國之官員與人民外,亦包括藩屬國對待漂流到該國境內之華人,例如漂流越南之福建及臺灣船隻及人員等,本文以蔡廷蘭搭乘船隻漂流到越南爲例,評析越南所實施之海難救助之意義及功能,並分析清朝官員對越南官府提供海難救助的態度。

英文摘要

In 1835 Cai Ting-lan (蔡廷蘭) and his brother, residents of Peng-hu, returned to the Peng-hu Islands from Kinmen Island,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by ship. Unfortunately, his ship was caught in a storm at sea, and he and his brother and other passengers were shipwrecked on the Vietnam coast. The government of Vietnam provided food and helped to repair the broken ship. After Cai Ting-lan and his brother stayed in Vietnam for three months, they finally returned to Chin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Vietnam's government. Cai Ting-lan was in contact with civil officials during his stay in Vietnam. Furthermore, he built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living in Vietnam. They were taken by escort to the Sino-Vietnam border. Upon their return to China, Cai Ting-lan wrote up his travel experiences, and published Hai-nan-za-zu 《海南雜著》. His travelogue combines information on the politicial situation of Vietnam and on the societ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there. Although there is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on overseas Chinese in Cai Ting-lan's travel account, the work provids a fascinating narrative of cultural contacts with Vietna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楊國禎(2008)。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
    連結:
  2. 鄭瑞明(2004)。清領初期的台日貿易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3,43-87。
    連結:
  3. (1971)。大南實錄正編第二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
  4. (1967)。嘉慶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5. (1981)。大南實錄正編第四紀。東京:慶應義塾大學。
  6. 清李侍堯、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7. 清周凱著(1961)。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清周凱著(1961)。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清周凱、蔡廷蘭著(1959)。海南雜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清姚瑩著(1960)。中復堂選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1. 清孫士詒、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2. 清徐繼畬著、宋大川校注(2007)。瀛寰志略校注。北京:文物出版社。
  13. 清陳淑均(1963)。噶瑪藺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清潘鼎珪、國學扶輪社輯(1991)。古今說部叢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5. 清蔡廷蘭(1959)。海南雜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清薛紹元(1961)。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Fairbank, John K.,Ssu-yü Teng(1942).T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1(2),129-149.
  18. Fairbank, John King(1953).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Fogel, Joshua A.(1996).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anese Rediscovery of China, 1862-1945.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Hevia, James L.(1995).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21. Lamb, Alastair(1970).The Mandarin Road to Old Hue: Narratives of Anglo-Vietnamese Diplomacy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Eve of the French Conquest.London:Chatto & Windus.
  22. Marsot, Alain G.(1993).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Vietnam under the French.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
  23. Murray, Dian H.(1987).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4. 內閣大庫檔
  2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4)。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2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3)。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2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3)。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2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2000)。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四編。北京:中華書局。
  29. 井田麟鹿(1911)。澎湖縣鄉土史料。東京:以文館。
  30. 方真真(2007)。從西班牙史料考察十七世紀末期環臺灣海域的暴風雨紀錄。臺灣文獻,58(4),125-151。
  31. 方真真譯註、方淑如譯註(2006)。臺灣西班牙貿易史料(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
  32. 王時鼎、謝信良(1998)。百年侵臺颱風路徑圖集。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33. 朱瑪瓏(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34. 余光弘(1998)。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35. 林則徐、編纂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林藜著(1995)。台灣民間傳奇。臺北:稻田出版公司。
  37. 洪安全編(2005)。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1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8. 洪安全編(2005)。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1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9. 洪安全編(2003)。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7)。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0. 洪安全編(1996)。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1. 洪安全編(2003)。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2. 洪安全編(1995)。清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3. 孫宏年(2001)。清代中越海難互助及其影響略論(1644-1885)。南洋問題研究,106,69-79。
  44. 高啓進著(1999)。西瀛入物志。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45. 高啓進、陳益源、陳英俊(2005)。閱澎進士蔡廷蘭與海南雜著。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46. 張秀民(1992)。中越關係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7. 曹永和著(2000)。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8. 許雪姬(1987)。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9. 郭振鐸、張笑海(2001)。越南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0. 陳侃著(1970)。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1. 陳益源(2006)。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書局。
  52. 陳國棟、吳劍雄編(1991)。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個(四)。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53. 章巽(1985)。法顯傳校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湯熙勇(2006)。晚清中國救助外籍海難船方法的變革。第十屆海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南港:
  55. 湯熙勇(2003)。人道、外交與貿易之間:以朝鮮、琉球及越南救助清代中國海難船爲中心。第九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學術研討會,台北:南港:
  56. 湯熙勇主編、陳怡君主編(2007)。十六到十八世紀台灣附近海域沉船資料集。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遺產歷史研究計畫。
  57. 黃衡五(1956)。台灣海峽沉船事件之紀錄。台南文化,5(2),78-85。
  58. 愛漢編、黃時鑑整理(1997)。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北京:中華書局。
  59. 楊麗祝、劉靜貞、澎湖縣立文化中心編(1989)。清代澎湖海難事件之探討。澎湖開拓史學術研討會實錄,澎湖:
  60. 廖振富、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2006)。清代臺灣古典詩中的渡海經驗。第二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探尋華人的海洋文化論文集,臺北:
  61.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62.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清初海疆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5. 蔡主賓(2008)。蔡廷蘭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66. 鄭瑞明(1986)。台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4,57-108。
  67. 鄭瑞明(1976)。清代越南的華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68.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譯、歐陽菲譯(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貿易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