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補習文化

并列篇名

Cram Culture

DOI

10.6350/JSSP.200912.0587

作者

林忠正(Chung-Cheng Lin);黃璀娟(Tsui-Chuan Huang)

关键词

升學補習 ; 升學壓力 ; 錄取率 ; 補習班 ; 社會風俗模型 ; 多重均衡解 ; cram culture ; cram school ; cramming for examination ; multiple equilibria ; social norm models

期刊名称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卷4期(2009 / 12 / 01)

页次

587 - 6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補習(升學補習)是台灣學生升學道路上很難避免的經歷,爲什麼不論升學考試的錄取率是30%或90%、甚至更高,都不能消葫甚至無法緩和補習風氣?除了明星學校的影響外,有不少人士認爲這是因爲「補習已成國人的文化,要消失很難」。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運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經濟模型來詮釋,補習可能怎樣演變成流行文化,並且爲何一旦演變成流行文化後要消失就會變得很困難。值得強調的,本文並不主張補習風氣興盛的緣故可以完全歸因於文化因素,而是強調當補習風氣具有文化特質時,會呈現一些重要特色而使得教育改革變得異常艱難。

英文摘要

The opportunity to attend universit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been dramatically raised from 30% to nearly 100% in Taiwan. This reform of education, however, has had almost no adverse effect on the popularity of cramming for examinations. Some argue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cramming for examinations has become part of our culture. We set up a social norm model to explain why cramming for examinations can evolve into popular culture and why when the cram culture has become prevalen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liminate i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連結:
  2.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爲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連結:
  3.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連結:
  4. 教育部直轄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
  5. Akerlof, George A.(1980).A Theory of Social Custom, of Which Unemployment May Be One Consequ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4,749-775.
  6. Booth, Alison L.(1985).The Free Rider Problem and a Social Custom Model of Trade Union Membership.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0,253-261.
  7. 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and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Translated)(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Chang, Juin-jen,Ching-chong Lai(2004).Collaborative Tax Evasion and Social Norm: Why Deterrence Does Not Work.Oxford Economic Papers,56(2),344-368.
  9. Chang, Ying-hwa,Chin-chun Yi(2004).Cram School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Remedial Strategy, A Proactive Strategy or Just a Mimic Behavior.Paper Presented at the "Taiwan Youth Project Conference I",Taipei, Taiwan:
  10. Chen, Hsiao-hui(2002).M. Phil. Thesis,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Unpublished).
  11. Elster, Jon(1989).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3,99-117.
  12. Krugman, Paul(1991).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651-667.
  13. Layard, Richard(2005).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New York:Penguin.
  14. Layard, Richard(2006).Happiness and Public Policy: A Challenge to the Profession.Economic Journal,116,24-33.
  15. Lin, Chung-cheng,C. C. Yang(2008).The Firm as a Community: Explaining Asymmetric Behavior and Downward Rigidity of Wage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68,390-400.
  16. Lin, Chung-cheng,C. C. Yang(2006).Fine Enough or Don't Fine at All.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59,195-213.
  17. Lindbeck, Assar,Sten Nyberg,Jorgen W. Weibull(1999).Social Norms and Economic Incentives in the Welfare Stat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4,1-35.
  18. Naylor, Robin(1989).Strikes, Free Riders, and Social Custo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4,771-785.
  19. Posner Richard A.,Eric B. Rasmusen(1999).Creating and Enforcing Nor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anction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19,369-382.
  20. Varian Hal R.(2000).Variants in Economic Theory: Selected Works of Hal R. Varian.Cheltenhan, UK:Edward Elgar.
  21. Wu, Chyi-in,Lei, Man-kit,Hsieh, Yeu-sheng(2004).Modelling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 across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Paper Presented at the "Taiwan Youth Project Conference I",Taipei, Taiwan:
  22. 于若蓉、羅淇(2006)。補習與升學率:1935-63年出生世代分析。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23. 民生報(2004)。教改後 快樂學習仍遙遠 補習現象不減反增 部分青少年更憂鬱。民生報(2004/07/25)。
  24. 伊佩霞、趙世瑜譯、趙世玲譯、張宏艷譯(2005)。劍橋插圖中國史。台北:果實。
  2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26. 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心理研究,29(3),489-516。
  27.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28. 林忠正、黃璀娟(2006)。補習是一種社會風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討論文
  29. 柯正峰(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2,327-346。
  30.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31. 教育部(1978)。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點。台北:教育部。
  32. 陳佳伶譯(2006)。快樂經濟學:一門新興科學的誕生。台北:經濟新潮社。
  33. 陳宗韓、陳振盛、劉振仁、鄭錦宏(2004)。應用倫理學。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34.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35. 鄭玉波、黃宗樂(2005)。法學緒論。台北:三民書局。
  36. 聯合晚報(1999)。摩登 補習班 衛星教學 中央廚房化 數學名師籌備3年投資2億 全台大放送招募加盟已逾60家下月開課。聯合晚報(1999/04/17)。
  37. 聯合晚報(2003)。太『補』了 5歲娃鬧自殺 五年級爸媽『補』遺憾小娃補英文、補圍棋、補EQ……補得哇哇叫。聯合晚報(1999/07/16)。
  38. 聯合晚報(1999)。學生只能看不能問 業者想配置輔導老師及傳真解答問題。聯合晚報(1999/04/17)。
  39. 聯合報(2000)。只要有考試 洩題事件會不斷重演。聯合報(2000/02/28)。
  40. 聯合報(2001)。多元入學,多元補習?。聯合報(2001/07/04)。
  41. 聯合報(1997)。九成國中生 參加課後補習 生活日誌調查顯示 升學壓力是影響生活滿意度主因。聯合報(1997/04/24)。
  42. 聯合報(2005)。告別補習班?大三又惡補。聯合報(2005/12/16)。
  43. 聯合報(1995)。抗拒補習 不知我還能堅持多久......。聯合報(1995/12/11)。
  44. 聯合報(1999)。放眼終身學習 補習業新版圖:升學之路漸廣 業者變身。聯合報(1999/12/14)。
  45. 聯合報(2002)。留住學生 教部籲放棄填鴨教育補習不能保證學測考高分。聯合報(2002/04/14)。
  46. 聯合報(2000)。多元入學案公聽會 校長意見分歧。聯合報(2000/09/17)。
  47. 聯合報(2001)。公民課本:什麼不是工作主要目的 答案居然是賺錢 教材和考題 爲何如此南轅北轍。聯合報(2001/04/03)。
  48. 聯合報(2005)。老師教我作弊!。聯合報(2005/04/26)。
  49. 聯合報(1999)。用新觀念迎接新制度:談大學招生的考招分立。聯合報(1999/06/23)。
  50. 聯合報(1993)。思想起補習種種。聯合報(1993/01/10)。
  51. 聯合報(2001)。升學主義並沒有錯。聯合報(2001/12/04)。
  52. 聯合報(1993)。南陽街也要換新妝 將成示範區。聯合報(1993/12/19)。
  53. 聯合報(2005)。竹縣去年試辦 國中實驗班 補教打出『必中班』外地生爭遷戶籍 家長花大錢學生拚命補 到時考不考 還是未知數消費糾紛日多。聯合報(2005/03/30)。
  54. 聯合報(1989)。又是放榜時。聯合報(1989/08/09)。
  55. 聯合報(2006)。先實習後考試 推動助理制度。聯合報(2006/04/27)。
  56. 聯合報(1996)。改良式聯招 兩次機會?兩次壓力?。聯合報(1996/04/28)。
被引用次数
  1. 陳隆輝、李昶良(2015)。應用決策樹探討研究所補教業者之電話行銷策略。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9,49-72。
  2. 陳美惠(2014)。以激發學習潛力探討數學短期課後補習的學習效能。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0(2),1-9。
  3. 陳明郎,徐美(2019)。台灣親子教育跨代移轉機制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47(2),217-272。
  4. 關秉寅、李敦義(2010)。國中生數學補得愈久,數學成就愈好嗎?傾向分數配對法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6(2),105-139。
  5. 許凱威,林信志(2018)。補習班教師證照制度之調查研究:補習班管理者之觀點。教育科學期刊,17(2),33-54。
  6. 張瀞云(2011)。臺灣的大學聯考和補習風氣:擴充大學招生名額與低學費政策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3),311-339。
  7. 張瀞云(2012)。教育配額、累進稅和長期產出。經濟論文,40(1),79-109。
  8. 張瀞云(2013)。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調整對社會公平面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1(4),443-484。
  9. 張瀞云(2013)。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調整對社會公平面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41(4),443-484。
  10. 趙子揚,宋曜廷(2019)。中學生考試壓力與個人特性:潛在類別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3),203-235。
  11. 趙子揚、郭蕙寧、張瑩瑩、宋曜廷(2018)。中學生考試壓力團體方案之成效。教育心理學報,50(1),31-52。
  12. 鄭保志、黃若茵(2011)。錄取率與試題鑑別度對異質考生努力程度及其效用之影響。經濟論文,39(4),499-533。
  13. 鐘珮純、蔡麗珍、陳婉真、梅淑鶯(2012)。「父母知覺升學壓力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9,27-48。
  14. (2012)。社經背景、學前教育對國小學業成就之短期與長期效果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3(2),27-61。
  15. (2013)。升學主義、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 一群七年級國中生的課程觀。教育研究學報,47(2),73-98。
  16. (2024)。社會變遷與教育供需環境改變對子女教育投入決策之台灣圖像。臺灣銀行季刊,75(1),1-37。
  17. (2024)。學生沒學會的課程:一所國中學生觀點建構的空無課程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37(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