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

并列篇名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cross Ethnic and Gender Groups in Taiwan

DOI

10.6277/ter.2001.292.2

作者

駱明慶(Ming-Ching Luoh)

关键词

教育成就 ; 省籍 ; 性別 ; 城鄉差距 ;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ethnicity ; gender ; urban/rural discrepency

期刊名称

經濟論文叢刊

卷期/出版年月

29卷2期(2001 / 06 / 01)

页次

117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並初步評估未來的趨勢。首先,我們使用了1990年「台閩地區戶口普查」的資料,觀察1935-65年出生世代的教育成就,結果顯示外省籍男性在各世代都有最高的上大學比例與教育年數,而本省籍女性則有最低的教育成就。教育成就的差異,在此30年的世代間有顯著的變化,到了1965年出生的世代,省籍內的性別差異已不存在,省籍間的差異雖已逐漸縮小,但仍有顯著差異。接著,我們針對「家庭收支調查」中1960-74年出生世代的個體資料進行迴歸分析,結果發現決定子女就讀大學的最重要因素是父、母教育程度,其次是居住於台北市或其他都市地區,軍公教人員教育補助費的影響則逐漸消失。此外,「家庭收支調查」中1975-89年出生世代的家庭背景資料顯示,省籍間父、母教育程度的差異並沒有縮小,外省籍人口往都市地區集中的速度也較本省籍人口為快,未來省籍間教育成就的差異將會持續存在。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cross ethnic and gender groups in Taiwan, discusses the sources and contemplates the future trend of these differences. Data from the 1990 census shows that Mainlander males hav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being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highest number of schooling years for cohorts born in 1935-65 while Taiwanese females have the lowes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the cohort born in 1965, the gender difference within ethnic groups have disappeared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inlander and Taiwanese is decreasing but still significant. Using data from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probit regressions show that, for cohorts born in 1960-74,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entry to college is paren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rown up in Taipei or other urban area is the next important determinant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al education subsidies to public employees is diminishing. For the cohorts born between 1975 and 1989, since the gap of parental educ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does lot shrink, and the Mainlanders are moving into urban area faster than the Taiwanese,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between ethnic groups will persist.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王宏仁 Wang, Hong-Zen(1999)。一九五0年代的台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 Taiwan's Class Structures and Mobility in the 1950s。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36
    連結:
  2.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八十八年
  3. Barrett, R. E., Whyte, M. K.(1982).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87(5)
  4. Becker, G. S.(1993).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Blau, F. D., Beller, A. H.(1992).Black-White earnings over the 1970s and 1980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rend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4(2)
  6. Chiswick, B. R.(1993).The skills and economic status of American Jewry: trends over the last half-century.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1
  7. Chiswick, B. R.(1988).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and earnings across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tastes, discrimination, and investments in child 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3
  8.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uppl.)
  9. Gang, I. N., Zimmermann, K. F.(2000).Is child like parent? -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thnic origi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35
  10. Haveman, R., Wolfe, B.(1995).The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ttainment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finding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3
  11. Kane, T. J.(1994).College entry by blacks since 1970: the role of college costs,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2
  12. Parish, William L., Willis, Robert J.(1993).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8(4)
  13. Smith, J. P.(1984).Race and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4
  14. Sweetman, A., Dicks, G.(1999).Education and ethnicity in Canada - an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34
  15. U. S. Bureau of Census(1998).Table A-2. Percent of people 25 years old and over who have completed high school or college, by race, Hispanic origin and sex: selected years 1940 to 1998, internet release.
  16. 王甫昌 Wang, Fu-Chang(1993)。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6(1)
  17. 王德睦 Wang, Te-Mu、 陳宇嘉 、 張維安 Chang, Wei-An(1986)。「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8.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1992)。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閩地區及各縣市全部。臺北: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94)。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年鑑。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 吳乃德 Wu, Nai-Teh(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The Ethnic Difference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 in Taiwan。臺灣社會學研究 Taiwanese Sociological Review,1
  21. 李棟明(1968)。歷來台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臺灣省衛生處臺灣人口研究中心。
  22. 林忠正 Lin, Chung-Cheng、 林鶴玲 Lin, Ho-Lin(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 Ethnic Relations and National Identity。Taipei:Chang Yung-Fa Foundation,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23. 林南 Lin, Nan(1997).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 Taiwanese Society in 1990s: Taiwan Social Chang Survey Symposium (series II).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24. 林鶴玲 Lin, Ho-Lin、 李香潔 Lee, Hsiang-Chieh(1999)。台灣閩、客、外省族群家庭中之性別資源配置 The Crossroads of Ethnicity and Gender: Intergenerational 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ies in Taiwan。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11(4)
  25. 洪永泰 Hung, Yung-Tai、 李俊仁 Lee, Chun-Jean、 孫瑞霞(1994)。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6. 胡台麗 Hu, Tai-Li(1990)。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69
  27. 張清溪 Chang, Ching-Hsi(1992)。臺灣教育機會均等的歷史趨勢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aiwan。經濟論文叢刊 Taiwan Economic Review,20(1)
  28. 張清溪 Chang, Ching-Hsi(1994)。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29.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71)。中華民國台灣省統計提要:自民國三十五年至五十六年。臺灣省政府主計處。
  30. 中華民國台灣人口統計月刊
  31. 趙剛 Chao, Kang(1998)。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
  32. 蔡淑玲 Tsai, Stephanie Shu-Ling、 Gates, H.、 瞿海源 Chiu, Hei-Yuan(1994)。Schooling Taiwan's wom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mid-20th century。Sociology of Education,67
  33. 蔡淑鈴 Tsai, Shu-Ling(1988)。變遷中的台灣社會 :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4. 蔡淑鈴 Tsai, Shu-Ling(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6(2)
  35. 蔡淑鈴 Tsai, Shu-Ling、 瞿海源 Chiu, Hei-Yuan(1993)。比較台灣各族群之教育取得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aiwan: Comparisons of Ethnic Groups。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public of China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3(2)
  36. 盧政春(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7. 薛承泰 Hsueh, Cherng-Tay(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 Analyzing the Family Background Effect on the Tracking of Post-Junior High Education。臺灣社會學刊 Taiwa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20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樹,蔡明璋,詹智涵,陳良瑋(2022)。快樂、自我與主修科系對受高等教育人口成年初期的職位與收入之影響。人口學刊,64,51-100。
  2. 蔡淑玲(2004)。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7,47-88。
  3. 蔡彣涓(2011)。性別失衡對婚姻前景與勞動市場的影響─以戰後初期移民人口性比例為工具變數的實證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9(4),511-540。
  4. 陳佳蓉,李浩仲(2021)。社會變遷與子女教育支出決策-產業轉型、教育擴張下的台灣圖像。經濟論文,49(4),609-649。
  5. 陳建州(2006)。性別間的教育競爭型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71-101。
  6. 陳建州(2010)。影響跨國婚姻子女學習成就之因素:父母「外籍身分」的效果。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1(2),61-89。
  7. 陳淑娟(2009)。臺北市公共地區三十年來語言使用的變遷─比較分析 1978 及 2008 的語言調查。臺灣文學研究集刊,6,171-206。
  8. 陳婉琪(2005)。族群、性別與階級:再探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學,10,1-40。
  9. 陳晏羚、莊奕琦(2011)。紈絝子弟與流氓教授:台灣的教育與階級流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1),61-91。
  10. 陳晏羚、莊奕琦(2012)。決定台灣私人教導支出的影響因素—父母時間與金錢投入關係。經濟論文,40(2),237-268。
  11. 陳竹上(2013)。臺灣高等教育的假羅盤與真迷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3,285-289。
  12.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3。
  13. 傅祖壇、田芳華(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14. 何美瑤(2006)。從家庭因素探究原住民父母教育觀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學校行政,41,199-214。
  15. 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1),65-97。
  16. 黃雅容(2008)。台灣第一代大學生的背景和特質:台灣和美國的發現一樣嗎?。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11-130。
  17.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18. 黃毅志、林慧敏(2009)。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爲例。當代教育研究,17(3),41-81。
  19. 黃昭元(2003)。司法違憲審查的正當性爭議—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的初步檢討。臺大法學論叢,32(6),103-152。
  20.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21. 駱明慶(2003)。高普考分省區定額錄取與特種考試的省籍篩選效果。經濟論文叢刊,31(1),87-106。
  22. 駱明慶(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417-445。
  23. 駱明慶,劉家樺(2021)。父母的性別偏好對國中子女升學和高中職主修領域選擇的影響-以「台灣青少年計畫」樣本為例。經濟論文,49(2),163-200。
  24. 駱明慶、卜少平(2015)。父母對子女教育投資的性別差異—以就學貸款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361-393。
  25. 賴偉文、莊奕琦(2008)。影響敎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敎育政策效果評析:台灣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1),25-65。
  26. 李廣均(2010)。文化團體vs.政治社群—試論當代台灣的兩種族群政治觀點。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7,177-211。
  27. 李秀如(2016)。「我們」都一樣嗎?:談台灣族群價值觀的異同。人文與社會,3(5),1-30。
  28. 連賢明、李浩仲、李文傑(2016)。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經濟論文,44(2),207-250。
  29. 林慧敏(2012)。造成原漢族群高中入學考試基測成績不同之影響機制:以臺東縣國三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2),151-182。
  30. 林明仁,沈暉智(2019)。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以1993-1995出生世代及其父母稅務資料為例。經濟論文叢刊,47(3),393-453。
  31. 林文蘭(2006)。優惠或污名?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社會分類效應。教育與社會研究,11,107-152。
  32. 劉家樺(2019)。培養才藝對升大學的影響-以TYP樣本為例。經濟論文,47(4),571-611。
  33. 劉家樺(2020)。學歷和主修領域對薪資的影響-以「台灣青少年計畫」為例。經濟論文叢刊,48(4),611-669。
  34. 劉可德、邱秀娟、林聖薇、林佳靜、李隆盛(2011)。高中和高職畢業生升讀大學後語文與數學學業成就之比較:某大學的個案研究。聯大學報,8(2),39-64。
  35. 劉子銘、陳奕奇(2008)。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人口學刊,37,1-43。
  36. 魯慧中(2017)。性別偏好與出生排序效果:重新檢視台灣家戶對子女教育資源之配置。經濟論文叢刊,45(4),579-637。
  37. 魯慧中(2017)。性別偏好與出生排序效果:重新檢視台灣家戶對子女教育資源之配置。經濟論文叢刊,45(4),579-637。
  38. 邱德亮(2020)。探測文學生活的第一步-台灣作家人口的調查分析。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0,51-93。
  39. 邱仕凱(2018)。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學業發展自我效能為中介變數。教育學誌,40,59-120。
  40. 譚康榮、張苙雲(2014)。1999至2012年間民眾幸福感的省籍/族群差異:社會分層、我群意識與公平感受。社會科學論叢,8(2),1-36。
  41. 陶宏麟(2019)。姓名筆劃數吉凶與運勢。經濟論文叢刊,47(3),455-502。
  42. 田芳華、田弘華(2008)。大學多元人學制度下不同人學管道之大一新生特性比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4),481-511。
  43. 巫麗雪(2015)。揠苗助長:父母期望與參與對子女教育藍圖的影響。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4(2),35-66。
  44. 吳慧卿(2017)。性別教育課程選課行為與學習成效影響因素探討:以中部某醫學大學為例。教育科學期刊,16(1),19-55。
  45.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143。
  46.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47. 吳親恩(2017)。影響台灣民眾公平正義與發展機會評估的因素。臺灣民主季刊,14(3),1-44。
  48. 謝蕙竹,許聖章,李菁慧(2021)。台灣三代代間所得流動之探討。經濟論文,49(4),651-690。
  49. 謝雨生、翁康容(2018)。台灣民眾轉至成人發展歷程之類型與變遷。台灣社會學,36,111-166。
  50. 徐美(202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政策實施對大學及以上學歷與過度教育工作者薪資之影響。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51(2),1-48。
  51. 徐永明、林昌平(2009)。選舉縱橫資料中地區效果的測量:以民進黨得票率的變化爲例1986-2004。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3),431-465。
  52. 楊婉瑩(2009)。民族主義的父系家/族譜的繁衍與衰落台灣個案的經驗。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2),291-323。
  53. 楊雅鈞、黃毅志(2007)。背景因素、學業成績與成就抱負—以台東大學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31-66。
  54. 張慈佳(2017)。性別角色態度對臺灣老人居住安排的影響。人口學刊,54,81-122。
  55. 張芳全(2023)。弱勢家庭與非弱勢家庭子女的學習成就差異之研究。學校行政,147,1-29。
  56. 張芳全(2023)。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子女的學習成就差異之探討。學校行政,145,206-226。
  57. 張晉芬、范雲(2010)。再探台灣高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9,259-290。
  58. 張明宜、吳齊殷(2013)。友誼網絡中誰的獲益更多:青少年友誼網絡與學業成就的動態分析。台灣社會學,26,97-146。
  59. 張淑卿(2015)。臺灣護士形象的源起與建構:以《護士季刊》為案例的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8(2),257-299。
  60. 張思婷(2015)。翻譯與政治:論臺灣翻譯文學史。翻譯學研究集刊,19,43-68。
  61. 鄭保志(2004)。教育擴張與工資不均度:台灣男性全職受雇者之年群分析。經濟論文叢刊,32(2),233-265。
  62. 鄭保志、黃若茵(2011)。錄取率與試題鑑別度對異質考生努力程度及其效用之影響。經濟論文,39(4),499-533。
  63. 朱玉娓(2014)。The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ing Style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nglis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弘光學報,74,102-117。
  64. (2005)。台灣地區各縣市基本指標的空間分析。社會文化學報,20,37-76。
  65. (2006)。跨越族群的藩籬:從機會供給觀點分析台灣的族群通婚。人口學刊,32,1-41。
  66. (2006)。女性軍訓教官的職場困境:以已婚育有子女者爲例的性別分析。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25-161。
  67. (2007)。半調子的新自由主義:分析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政策與爭議。教育與社會研究,12,73-112。
  68. (2007)。台灣族群不平等的再探討:解釋本省/外省族群差異的縮減。臺灣社會學刊,39,1-63。
  69. (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12,113-135。
  70. (2008)。誰升學?誰就業?誰失業?大學畢業生出路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4),33-62。
  71. (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275-419。
  72. (2010)。講啥米話咁唔要緊?語言資本對族群間職業取得差異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44,1-54。
  73. (2011)。誰比較有機會接受職業訓練?性別與教育程度、世代及省籍的影響分析。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2(2),1-27。
  74. (2011)。臺灣高等教育擴張對職業成就的影響:世代、性別、性別化科系與初職社經地位的取得。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47-85。
  75. (2013)。高等教育成就的族群差異:學費補貼、職業情境、與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2,1-30。
  76. (2013)。臺灣各縣市學生大學入學考試表現之比較分析:兼論臺灣的大學入學教育機會均等性。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4(1),51-88。
  77. (2017)。高等教育擴張的所得衝擊:擴張時點前後的就業世代比較。高等教育,12(2),41-78。
  78. (2018)。大學多元入學是否有利「家境好」的學生?。臺灣社會學刊,64,171-195。
  79. (2018)。入學管道、個人背景特質、課程設計對性別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以某醫學大學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9(2),35-68。
  80. (2021)。從解密檔案重估二戰後移入臺灣的外省籍人數。臺灣史研究,28(3),211-229。
  81. (2024)。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對高中生選組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6(1),101-161。
  82. (2024)。幼時家庭語言對教育成就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6(2),37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