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嘉南大圳的成本收益分析

并列篇名

A Cost-and-Benefit Analysis of Chia-Nan Channels

DOI

10.6277/ter.2006.343.4

作者

古慧雯(Hui-Wen Koo);吳聰敏(Tsong-Min Wu);何鎮宇(Frank Ho);陳庭妍(Vita Chen)

关键词

灌溉 ; 成本效益分析 ; irrigation ; cost-and-benefit analysis

期刊名称

經濟論文叢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卷3期(2006 / 09 / 01)

页次

335 - 3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時期台灣的農業發展相當可觀,而學者多認為水利建設是重要關鍵之一。日治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以嘉南大圳規模最大,它是由總督府與農民合資興建。大圳之規模雖大,但其供水仍不足以滿足嘉南平原農作之所需,因此而實施三年輪灌的給水制度。這強制的給水制度受到當時學者如矢內原忠雄(1929)的詬病,認為是日本糖業資本家宰制台灣農民的一種手段。本文嘗試計算嘉南大圳的成本與收益。根據我們的計算結果,嘉南大圳顯著提升嘉南地區的農民所得,卻對糖廠影響不大。

英文摘要

Agriculture in Taiwan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he irrigation systems constructed then were generally considered a key factor in this success. Chia-Nan Channels, co-financed by the Governor-General and local farmers, was the largest irrigation system constructed. Despite its large scale, the water supply was still insufficient to irrigate the whole Chia-Nan Plain. In response to this, a 3-year crop rotation plan was executed and farmers had to take turns irrigating their land. This water regul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 means by which Japanese sugar capitalists exploited Taiwanese farmers, and was criticized by scholars at that time, e.g., Yanaihara (1929). This paper makes a cost-and-benefit analysis of Chia-Nan Channels. Our calculation shows that Chia-Nan Channels actually enhanced the farmer's income significantly, and its impact on a sugar mill's profit was only margina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吳聰敏(2005)。台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33(4),321-355。
    連結:
  2. 葉淑貞(2004)。台灣蓬萊米稻作普及之因素。經濟論文叢刊,32(1),97-141。
    連結:
  3. Miller, Roger LeRoy,Benjamin, Deniel K.,North, Douglas C.(2001).The Economics of Public Issues.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4. 三浦博亮(1923)。嘉南大圳と輪作方式。台灣農事報,200
  5. 于景讓(1949)。臺灣特產叢刊。台北:台灣銀行。
  6. 川野重任(1941)。臺灣米穀經濟論。東京:有斐閣。
  7.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1930)。嘉南大圳新設組合概要。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
  8. 古慧雯、吳聰敏(1996)。論「米糖相剋」。經濟論文叢刊,24(2),173-204。
  9.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行政長官公署。
  10. 平山勳(1935)。台灣糖業論。台北:台灣通信社。
  11.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
  12. 江慶林譯(1991)。臺灣文化志。臺灣省文獻會。
  13. 依能嘉矩(1928)。臺灣文化志。臺灣省文獻會。
  14. 周憲文譯(199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5. 林英彥譯(1969)。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台北:台灣銀行。
  16. 孫鐵齋(1956)。臺灣嘉南大圳輪作制度之初步研究。臺灣銀行季刊,8(4),164-177。
  17. 徐水泉(1950)。臺灣研究叢刊:臺灣之肥料問題。台北:臺灣銀行。
  18. 根岸勉治(1935)。臺灣農企業と米糖相剋關係。社會政策時報(1943)。
  19. 根岸勉治(1935)。臺灣農企業と米糖相剋關係。社會政策時報(1943)。
  20. 根岸勉治(1943)。臺灣輪作農業と稻蔗相剋統制。台灣經濟年報。
  21. 高橋龜吉(1937)。現代台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房。
  22. 張勤(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3. 惜遺、芝田三男、磯田謙雄(1950)。臺灣之水利問題。臺灣研究叢刊:臺灣之水利問題。
  24. 郭雲萍(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歷史所。
  25. 陳正祥(1950)。嘉南大圳之灌溉與輪作。臺灣糖業季刊,3(2),240-267。
  26. 陳佳貞(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大經研所。
  27. 陳炯松(1951)。臺灣研究叢刊:臺灣之澱粉資源。台北:台灣銀行。
  28. 黃登忠、馬達真(1979)。臺灣地區之農業生產統計。臺灣銀行季刊,30(2),219-256。
  29. 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1927)。臺中之蓬萊米。臺中:臺中州立農事試驗場。
  30. 臺北米穀事務所(1936)。嘉南大圳。台北:臺北米穀事務所。
  31. 臺南州官房文書課(1922)。臺南州統計書。臺南州:
  32. 臺灣總督府(1897)。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灣總督府。
  33.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29)。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34.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36)。地租調查事業成績報告書。
  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9)。臺灣農業年報。
  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4)。臺灣米穀要覽。臺灣總督府。
  3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1)。臺灣糖業統計。臺灣總督府。
  38. 臺灣總督府農商局(1944)。農業基本調查書。台北:臺灣總督府。
  39. 盧守耕(1948)。臺灣之糖業及其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