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印緬戰場(1942-1945)四國軍人公墓管理之比較分析

并列篇名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our countries' India-Burma Campaign (1942-1945) Cemetery management

DOI

10.6635/cpar.202009_26(3).0001

作者

楊力明(Li-Ming Yang);江雪秋(Sheuh-Chiou Jiang)

关键词

滇緬公路 ; 後備指揮部祠祀葬處 ; 日本厚生省 ; 美國戰役紀念碑委員會 ; 大英國協國殤紀念墳場管理委員會 ; Burma Road ; Armed Forces Reserve Command Rear Echelon Administrator Service ; Japan Ministry of Health ; Labour and Welfare ; The 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 ;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期刊名称

中國行政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3期(2020 / 09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事爆發,中國單獨對日作戰的局面改變,加入了同盟國。同年12月23日,中英兩國於重慶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軍事同盟。1942-1945年,我國兩次派遣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助英對日作戰,一方面修建史迪威公路。雖獲最後勝利,但犧牲慘重;遠征軍在印緬各戰場建立十數處公墓,就地埋葬將士遺骸,孫立人將軍並將部分將士遺骸,運回廣州安葬。但因種種原因,緬甸及廣州公墓被破壞嚴重。本文主要是根據當年的檔案紀錄,追蹤華軍公墓所在,關注公墓目前情況。比較英、美、日在印緬戰場,如何處置軍人遺骸,以資借鏡作為改善公墓管理辦法的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acific war broke out on December 7, 1941. China changed its situation of fighting with Japan alone and joined the allies. On December 23th, China and Britain signed the "China-UK Agreement on Joint Defense of Burma Road" in Chongqing. In 1942-1945, China had sent expeditionary force into Burma to assist the British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and built the Stilwell Road for supply. Despite the final victory, the sacrifices were heavy; the Expeditionary Force established more than ten cemeteries in the battlefields of India and Myanmar and General Sun Liren used air carriers to transport the remains to Guangzhou for burial. However, for various reasons, Myanmar and Guangzhou's cemeteries were severely damag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trace the location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Cemeteries , and to review the management of our government. We compare the British, American and Japanese management of the dead in the war. Hop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overseas cemeteries of our soldie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厚生省引揚援護局檔案,檔號:南西-ビルマ-214,「ビルマ方面日本人戰沒者遺骨送還及現地追悼之關於派遣團報告書」,昭和三十一年七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2. 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檔號:002000000369A,革命文獻—國際運輸,宋子良電蔣中正中緬交通重要中國商准英趕修滇緬公路,1938/04/07-1938/04/07,國史館藏。
  3. 《風傳媒》,2014 年 8 月 27 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5178,檢索日期:2019/2/2。
  4. 防衛省檔案,檔名:第25軍「スマトラ」進攻以後戦史資料,第2部自昭和20年5月1日至昭和20年8月15日,檔號:C1406014100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5. 外交部檔案,檔號:020-011103-0014,國軍在印陣亡將士空墓管理案,1945-02~1949-08,國史館藏。
  6. 外交部檔案,檔號:11-01-13-10-01-001,印緬華軍公墓案,1945-02~1950-01,外交檔案館藏。
  7. 外交部檔案,檔號:020-011103-0010,緬甸國軍公墓案(一),1945~1948,國史館藏。
  8. ,檢視日期:2018/2/2。
  9. 2015/5,〈青山何處尋忠魂—緬北密支那中國遠征軍墓地調查〉,《華西都市報》,
  10. 外交部檔案,檔號:020-011103-0011,緬甸國軍公墓案(二),1945~1948,國史館藏。
  11. 總統府檔案,檔號:001072620A001,緬甸戰役得失評判,1942-09-30,國史館藏。
  12. 厚生省引揚援護局檔案,檔號:南西-ビルマ-46,「ビルマ方面日本人戦没者遺骨分布図」,昭和 17 年 1 月~20 年 8 月. C14060194800,國家公文書館藏。
  13. 〈大陸製作《中國遠征軍網站》,
  14. 外交部檔案,檔:A303000000B/0040/427/5/1,中美軍事報告,外交檔案館藏。
  15. Allen, Louis(1984).Burma: The Longest War1941-45.United Kingdom:Everyman Ltd.
  16. 中華民國駐印軍新編第一軍新編三十八師,中央研究所緬甸計畫團隊(編輯)(2015).中日再戰緬甸實錄:新一軍反攻緬北極機密戰鬥詳報(中華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方志祿(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1989).大本營陸軍部(三)—開戰與前期陸戰指導.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8. 王婆楞,1944。《中緬關係史綱要》,重慶:正中書局。
  19. 李君山(2019)。抗戰時期西南運輸的發展與困境──以滇緬公路為中心的探討(1938-1942)。國史館館刊,33,57-88。
  20. 周琇環(編輯),吳淑鳳(編輯),蕭禮居(編輯)(2015).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史料彙編,中國遠征軍.台北:國史館.
  21. 林孝庭(2005)。二戰時期中英關係再探讨:以南亞問题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5(4),32-56。
  22. 徐康明(2014).中國遠征軍戰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3. 留守業務部,檔號:中央終戰處理 804,「未歸還者等調查整理月報」,昭和 26.3~2,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24. 高翔,邢天行(2010)。桂河大橋畔孤獨守墓人。大紀元,203
  25. 張國威,2014/4。〈忠魂歸葬騰沖:追憶抗日英雄〉,《旺報》,
  26. 陳冠任(2010).國民黨正面抗戰紀實國殤第二部.北京:團結出版社.
  27. 黃加林(譯),張紅葉(譯),陳宇(譯),米小平(譯),Stilwell, Joseph W.(1992).史迪威日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8. 趙建民(編),劉予葦(編)(1991).日本通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