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以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李永沱筆下之淡水作品詮釋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

并列篇名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msui Place Image and the Spiritual Image from the Series Tamsui Paintings of Ishikawa Kinnichiro, Kinoshita Seigai, Chen Cheng-po, Chen Hui-kuen and Lee Yung-two

DOI

10.6234/JGR.2011.54.03

作者

蔡怡玟(Yi-Wen Tsai)

关键词

淡水 ; 精神意象 ; 美學 ; 地方意象 ; 審美經驗 ; Tamsui ; spiritual image ; Aesthetics ; place image ; aesthetic experience

期刊名称

地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1 / 05 / 01)

页次

43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17世紀以降,不少詩人、畫家、文學家皆以淡水為題材來進行創作,而根據蕭瓊瑞(2004)指出臺灣没有一個地方能像淡水這樣,曾被這樣多的畫家,以如此豐美而多量的畫作存在著。而至目前為止,據初步估計這些畫作應不下五百多件。所以,以人文主義地理學、美學和審美經驗來談淡水空間意象和其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意象應有其值得深究及探掘之處。然,因以淡水為題/為名者畫作甚多,本文配合自日治時期以降,美術在臺發展的歷程和其流派的演變,按照時間順序先後選出石川欽一郎、木下靜涯、陳澄波、陳慧坤及李永沱五位畫家的淡水系列,來試著以美學上的精神為基礎,然後究其人文主義地理學和審美經驗來形構出一個淡水的空間及精神意象,以補足或開拓以美術作品來詮釋空間意象的可能,並希冀藉由這樣的嘗試可為地方研究帶來新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Since 17th century, a lot of poets, painters and writers made their projects or works for Tamsui. According to Hsiao Chiong-rei (2004) pointed out that, in Taiwan, there was no place like Tamsui which could be portrayed and left bounteous paintings by so many painters. Up-to-date, the preliminary estimation about these paintings is more than 500 pieces. Therefore, it could be a deep research and a worthy exploration from Humanistic Geography,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sides to discuss the Tamsui space image and its extended spiritual image. Due to the bounteous paintings about Tamsui, this paper not only considered the Taiwan Fine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but paid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trends and categories of Taiwan art groups, following the time schedule and Taiwan Fine Art trends, we chose five painters, Ishikawa Kinnichiro, Kinoshita Seigai, Chen Cheng-po, Chen Hui-kuen and Lee Yung-two, to represent the painters who have portrayed Tamsui before. From above, we tried to apply aesthetics spirit as foundation, and go to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sides, to interpret the space image and its extended spiritual image about Tamsui. Hopefully, it could be a new, possible way to interpret space image and a new trial to bring the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place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1/04/06):<陳慧坤—日光東照宮唐門>,《典藏》。http://www.tfam.museum/TFAM_Collection/ProView.aspx?mesenmID=842。(2011/04/09 瀏覽)
  2. 大紀元(2006/10/09):<台灣畫家陳澄波作品創華人油畫世界拍賣紀錄>,《社會新聞》。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9/n1481596.htm。(2010/10/13 瀏覽)
  3. Sauer, C. (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22: 19-53
  4. 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石川欽一郎>,《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西洋美術—8.40 版》。http://www.aerc.nhcue.edu.tw/8-0/twart-jp/go/student1.htm。(2010/11/30 瀏覽)。
  5. 蘇文魁(2010/06/12):<大家來選淡水新八景>,《Mr. Tamsui 淡水開講》。http://tw.myblog.yahoo.com/tamsuitms/article?mid=380。(2010/12/02 瀏覽)
  6. Appleton, J.(1975).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7. Crang, M.、王志弘譯、余佳玲譯、方淑惠譯(2004)。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
  8. Creswell, T.、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9. Peet, R.、王志弘譯、張華蓀譯、宋郁玲譯、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
  10. Relph, 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 Limited.
  11. Tuan, Y. F.(1979).Landscapes of Fear.New York:Pantheon.
  12. Tuan, Y. F.(197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3. Tuan, Y. F.(1989).Surface Phenomena and Authentic Experience.A. A. A. G.,79(2),233-241.
  14.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5. 池永歆(2005)。洪堡德所奠立之地理學的一種美學傳統。地理研究,43,43-60。
  16. 池永歆(2000)。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7. 池永歆(2007)。洪堡德的美洲旅行:科學與藝術的探險考察。人文研究期刋,2,231-254。
  18. 余思穎(2004)。七0年代台灣本土藝術的開展。現代美術,112,4-13。
  19. 李永沱(1994)。光彩的黃昏─一位素人畫家的自述。藝術家,1994(2),372-373。
  20. 李乾朗、林育淳(2009)。續修臺北縣志。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21. 李欽賢(2003)。台灣的風景繪葉書。台北:遠足。
  22. 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台北:地景。
  23. 林育淳(1994)。陳澄波(1895-1947)。中國巨匠美術週刋,1994(9),1-32。
  24. 林育淳(1998)。油彩‧熱情‧陳澄波。台北:雄獅美術。
  25. 林育淳(1996)。夢想的國度─日治時期畫家筆下的淡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刋,1996(6),11-18。
  26. 姜一涵(1991)。樸素藝術發展對海峽兩岸藝術發展的啟示─從洪通、林淵說起。美育,14,2-13。
  27. 施翠峰(2002)。日治時代畫家筆下的淡水。歷史文物,110,64-71。
  28. 洪米貞(1997)。台灣樸素藝術在哪裡?─談其發展及在國際上的定位。現代美術,78,36-43。
  29. 淡水鎮公所主辦(1993)。藝術家眼中的淡水:淡水藝文中心開幕特展。台北縣:淡水鎮公所。
  30.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1998)。一九九八年淡水地區人物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1. 陳文尚(1992)。台灣傳統三合院式家屋空間命名現象─地理知識學(Geosophy)例證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
  32. 陳文尚(1993)。身體意象式命名的理解與詮釋。哲學雜誌,3,60-76。
  33. 陳培桂(1977)。淡水廳志。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4. 陳淑華(2006)。從淡水寫生系列作品探討陳慧坤實證的研究精神。歷史文物,155,44-57。
  35. 陳淑華(2001)。雋永‧自然‧陳慧坤。台北:雄獅美術。
  36. 陳慧坤、王庭玫編、王雅玲編、謝汝萱編(2006)。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誕特展。台中市:台灣美術館。
  37. 陳慧坤、陳文玲編(2005)。陳慧坤九十回顧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38. 彭修艮、高玉(1994)。旅遊美學。台北:五南。
  39. 黃士哲(1996)。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40. 黃集偉(1993)。審美社會學。台北:五南。
  41. 楊孟哲(1999)。日治時代(1895-1927)台灣美術教育。台北:前衛。
  42. 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
  43.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李永沱個展:畫山畫水畫阮淡水。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44. 臺灣創價學會主辦(2006)。日本畫伯在台灣—木下靜涯改良水墨。台北:正因。
  45. 潘朝陽(2001)。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46.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47. 蕭瓊瑞(2006)。懷鄉與認同─臺灣方志八景圖研究。台北:典藏藝術家。
  48. 蕭瓊瑞(2004)。台灣近現代藝術11 家。台北:藝術家。
  49. 蕭瓊瑞(1997)。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台北:三民。
  50. 蕭瓊瑞(2004)。島嶼測量─臺灣美術定向。台北:三民。
  51. 謝里法(197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
  52. 謝覺民編(1999)。人文地理筆談—自然‧文化‧人地關係。台北:科學出版社。
  53. 韓可宗(2002)。療癒型環境理論評介。中華心理衛生專刋,15(1),47-71。
  54. 顏娟英(2008)。折射的西洋美術潮流─臺灣水彩畫的誕生。歷史文物,183,20-31。
  55. 顏娟英(1989)。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3。藝術家,1989(7),178-191。
  56. 顏娟英(1992)。勇者的畫像─陳澄波。藝術家,1992(2),194-213。
  57. 顏娟英(2005)。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美術。
  58. 顏娟英(2001)。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台北:雄獅美術。
  59. 顏娟英、黃琪惠、廖新田(2006)。台灣的美術。台北:群策會。
  60. 蘇振明(1990)。臺灣的現代樸素藝術。國文天地,6(5),19-41。
  61. 蘇振明(1974)。臺灣素人畫家─李永沱先生。百代美育,13,10-16。
  62. 蘇振明(1994)。彩繪鄉土與生活之美—李永沱的樸素藝術情懷。台北縣立文中心季刋,1994(4),55-58。
被引用次数
  1. 蕭文杰(2016)。從淡水八景變遷探討淡水文化景觀保存與經營。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學位論文。2016。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