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逃避主義與開發新樂園的辯證:台中公園地景的型塑

并列篇名

Dialectics of Escapism and Paradise Deuelopment: Shaping Taichung Park Landscape

DOI

10.6234/JGR.2012.56.04

作者

李素馨(Su-Hsin Lee);侯錦雄(Jing-Shoung Hou);許聖迪(Sheng-Ti Hsu);郭景珣(Ching-Hsun Kuo)

关键词

殖民政府 ; 空間象徵 ; 浪漫主義 ; 休閒遊憩 ;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 a symbol of space ; romanticism ; leisure and recreation

期刊名称

地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2 / 05 / 01)

页次

73 - 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近代都市公園地景的形塑揭示出殖民者、市民和旅遊者逃避現實的願望與想像,也顯示具象徵意義的建築設施及公共空間成為人們遊樂休閒好場所。本研究探討「逃避主義」與「開發新樂園」對人類文化創造原動力的關係辯證,以台中公園為研究基地,研究方法採文本分析相關圖像、文獻論述,包括近代都市計劃、都市公園規劃設計、公園遊樂、儀式活動等資料,及現地踏查,以了解殖民者、市民、與旅遊者對台灣都市公園活動的經驗,及其對當地的改造及其文化創造原動力。研究發現(1)清領時期:逃離嚴苛環境,尋找新天地;(2)日據時代:逃離寒冷與逃避鎖國的衰弱困境,建立溫暖南方殖民帝國的想像;(3)戰後至解嚴前中華民國時期:逃離戰敗與建立復興祖國的想像;(4)近現代:逃離統治的陰影與去殖民化,以新台灣作為一個新精神世界。(5)「開發新樂園」在都市計畫中創造一個市民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場域;(6)逃避主義是創造娛樂地景或新樂園的原動力,新地景的開發也提供人類逃避的去處,文化逃向了自然,最終自然也讓文化延續,逃避與創造相互辯證而成。

英文摘要

Taiwan's modern urban park landscapes reveal colonizers, citizens, and tourists' hope and imagination to escape real-life. The symbolic buildings and public constructions became a place for recreat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capism” and ”utopia creation”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creation of human culture. The research site is Taichung Park. The research used con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references of modern urban planning, park design, historic images, discourses, park leisure activities and ceremonies. Through in-site investigation and drafting, we analyze colonizers, citizens, and tourists' active experience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ultural motive power in Taiwan's urban parks. This research results found (1) people ”created utopia”, where they can relax and escape from daily life. (2) Escapism encourage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tainment landscape and new paradise, development of a new landscape for the provision escapism place of human. Culture fled to the natural, eventually the culture could be extended because of the natural. The culture and nature were complementary. Escapism and created were complementa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40,47-82。
    連結:
  2. 台灣總督府(1908):《台灣鐵道名所案內》
  3. Harvey, 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4. Lefebver, H.,Nicholson-Smith, Donald(trans.)(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UK):Blackwell.
  5. Macnaghte, P.,Urry, J.(1998).Contested natures.London:Sage.
  6. Sorkin, Michel(ed.)(1992).Variations on a Theme Park.New York:Hill and Wang.
  7. 台中市政府編(1993)。台中文獻,3
  8. 台中市政府編(1994)。台中文獻,4
  9. 吳金鏞(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0. 李育任(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1. 周尚意譯、張春梅譯、Tuan, Yi-Fu(1998)。逃避主義。台北:立緒文化。
  12. 周怡岑(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13. 林良哲(2004)。台中公園與台灣中部的發展。台灣源流,26,65-79。
  14. 林良哲(1999)。台中公園百年風華。台中:台中市文化局。
  15. 施淑宜(1997)。蓬萊舊庄:臺灣城鄉聚落。台北:立虹。
  16.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17. 張勝彥編(1999)。台中市史。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
  18.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985-1988)。台北:業強。
  19. 陳思樺(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20. 陳鴻圖(2011)。台灣史。台北:三民。
  21. 黃蘭翔(1995)。台南十字街空間結構與其在日據初期的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31-60。
  22. 葉蘊翠(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3. 趙玲瑜(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24. 蔡厚男(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25. 鄭涵娟(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26. 鄧文儀(1962)。台灣遊記。台北:著者。
  27. 賴志彰(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8. 賴志彰、張興國(2004)。蓬萊舊庄:臺灣城鄉聚落。台北:台灣傳承文化。
  29. 顏亮一(2009)。記憶與地景。台北:田園。
  30. 魏慶嘉(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唐燕娟、林瑩昭(2014)。家庭露營者遊憩專門化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8(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