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彰化永靖及埔心地區閩客族群裔的空間分布特色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akka and Southern Min's Descendants in Yongjing and Puxin Region, Changhua County

DOI

10.6234/JGR.2013.59.01

作者

韋煙灶(Yen-Tsao Wei)

关键词

族群 ; 客家 ; 彰化 ; 永靖 ; 埔心 ; 空間分布 ; ethnic group ; Hakka ; Changhua ; Yongjing ; Puxin ; spatial distribution

期刊名称

地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3 / 11 / 01)

页次

1 - 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採取田野調查、文獻分析與地圖分析並行方式,利用閩、客式地名詞所繪製的原鄉閩客歷史方言圖,將文獻及田野訪查到的永靖及埔心的世居家族祖籍放到此歷史方言區圖中,藉以推斷永靖地區各世居家族的族群歸屬,並進而統計各族群及社群的人口比例及分布特色。研究區世居家族的祖籍均頗為分散,但以饒平籍為多,但祖籍屬饒平的閩南族群與客家族群比例相當,由於某些研究者偏向將饒平籍移民均歸饒平客,可能造成後續諸多研究推論的誤解。語言隔閡、省籍意識和族群意識衝突,使永靖及埔心在歷史進程中,分類械鬥頻仍。隨著時間的演進,彰化平原東南部屬於漳州閩南族群裔佔優勢的區域,使得相對弱勢的客家族群裔趨於福老化,族群意識也隨之轉化;由於研究區饒平世居家族數居優勢,使得其口音雖偏漳州口音但表現出潮汕話的特點。此一人文地理特色發現的學術意義,不僅可用於臺灣語言研究的解釋上,更重要的是有助於釐清研究區歷史上的閩、客族群互動關係。

英文摘要

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 field work, literature and map analyses. Compared with the typical place names between Hakka and Southern Min in atlases, and designed the historical dialect region map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 Then put the native patriarchal clan samples in Yongjing & Puxin region onto the historical dialect region map. Inferred ethnic group attribution of those native patriarchal clan samples, and then counted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and expl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ose ethnic groups and subgroups. The ancestral homes of those native patriarchal clan samples in Yongjing & Punxin region are somewhat dispersals, but they mostly belong to Raoping County. In most areas (in the southern) of Raoping county belong to Southern Min region, and only few areas (in the northern) belong to Hakka region. But some researchers treated the native patriarchal clans of Raoping offspring in Yongjing & Punsxin as Hakka. The viewpoint would make some mistakes in follow-up. Language barrier and conflict with ethnic consciousness led to category fights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in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the move of time, owing to the relatively minority in numbers, the mother tongue of Hakka turned into Southern Min, and along with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to be converted. In Yongjing & Punsxin region, owing to the dominant of Raoping offspring, resulted in the mother tongue of them showing obviously characteristics of Chaoshan. The discovery of human geographical feature in academic significance is not only in Taiwan language research, but in the research ethnic group's interaction between Hakka and Southern Min in historical proces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文良(2003)。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
    連結:
  2. 林正慧(2006)。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0,1-61。
    連結:
  3. 林正慧(2005)。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6,1-60。
    連結:
  4. 林雅婷、韋煙灶(2010)。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3(1),97-140。
    連結:
  5. 韋煙灶、曹治中(2008)。桃竹苗地區臺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地理學報,53,49-83。
    連結:
  6. 許世融(2011)。語言學與族群史的對話:以臺灣西北海岸為例。臺灣語文研究,6(2),65-95。
    連結:
  7. 潘家懿、鄭守治(2010)。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臺灣語文研究,5(1),145-165。
    連結:
  8. 陳慶年編(不詳):《陳氏世傳大族譜》(永靖永東村陳指日派下)。
  9. 莊榮龍(1989):〈本塔興建沿革誌〉。(祖塔位於楊梅市瑞坪里矮坪仔)。
  1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11. 王秀斌編(2008)。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12.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13. 吳中杰(199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14. 吳正龍、陳淑君(2009)。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開發。臺灣的語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南部場),臺中:
  15. 呂展曄、韋煙灶(2012)。從祖籍地緣關係來看新竹地區三山國王廟之空間分布特性。臺灣地理學會 101 年度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6. 周彥文(2010)。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99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99 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17. 周振鶴、游汝杰(1998)。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 周鍾瑄(1968)。諸羅縣志。臺北:國防研究院。
  19. 林正慧(1997)。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20. 林倫倫編(2008)。新編潮州音字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1. 林雅婷(2012)。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2. 林瑤棋(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臺灣。臺北:大康出版社。
  23.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果實出版社。
  24.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治時期的地形圖為例。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
  25. 洪長源(2005)。彰化縣溪州鄉客家地圖。彰化:溪州鄉公所。
  26. 洪惟仁(1995)。臺灣閩南語方言調查的一些發現。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10-25。
  27. 韋煙灶(2009)。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九十八年度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8. 韋煙灶(201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一百年度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一百年度計畫,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9. 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為研究工具來解析臺灣閩、客族群分佈的空間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為例。第十三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吳信政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30. 韋煙灶、張智欽(2002)。臺灣漢人之堂號─兼論閩南人與客家人堂號之差異。宜蘭技術學報人文社會專輯,9,12-28。
  31. 韋煙灶、張智欽(2004)。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地理研究報告,40,91-120。
  32. 韋煙灶、彭東烈(2010)。新竹南寮彭姓之源流考暨人物事蹟。竹塹文獻雜誌,46,64-85。
  33. 梁玉青(2002)。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34. 莊初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94。
  35. 許世融(2011)。二十世紀上半彰化平原南部的客家人─統計資料與田野調查的對話。2011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彰化:
  36. 陳文達(1961)。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陳南旭(2010)。再探清代臺灣文獻中的「客」及人群指稱詞。第十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38. 陳恩泉編(1999)。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39.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主辦委員會。
  40. 陳雍模(2008)。清代彰化永靖地區的開發。臺灣的語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中部場),臺中:
  41. 彭氏族譜編修委員會(1965)。彭氏族譜。新竹:彭氏祖祠管理委員會。
  42. 曾慶國(1997)。彰化三山國王廟。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43. 黃振琅編(1989)。(埤腳)五通宮史略。彰化:五通宮管理委員會。
  44. 黃詩涵(2011)。臺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
  45. 董忠司纂(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46. 詹春光編、廖德福編(1972)。詹氏族譜。臺中:創譯出版社。
  47. 劉道超、洪小龍、范翔宇(2011)。北海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8. 賴志彰(1997)。彰化八卦山山腳路的民居生活。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49. 賴志彰編(1994)。彰化民居。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50. 賴閔聰(2003)。臺北,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51. 謝英從(1991)。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
  52. 謝重光(2002)。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州:人民出版社。
  53. 鍾文典(2011)。廣西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4. 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5. 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4)。饒平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宏仁,林韻丰(2020)。福佬客文化的追溯、再現與傳承-以成美文化園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4(2),5-41。
  2. 葉高華(2017)。當纏足遇上天然足:族群融合與社會壓力。民俗曲藝,197,1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