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公園.浴場:新北投之文化地景詮釋

并列篇名

Park and Bat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New Beitou

DOI

10.6234/JGR.2015.62.02

作者

林芬郁(Grace Fen-Yuh Lin)

关键词

北投公園 ; 公共浴場 ; 文化地景 ; 地方感 ; 文化資產 ; Beitou Park ; Public Bath ; Culture Landscape ; Sense of place ; Culture heritage

期刊名称

地理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15 / 05 / 01)

页次

25 - 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首座為發展溫泉觀光產業,隨公共浴場興建的北投公園,是當時市民唯一的避暑勝地與臺灣的溫泉鄉樂園,同時也是新北投聚落發展的起點,與北投多元文化交融之匯集地。新北投地區因有北投公園、公共浴場、溫泉產業與多重文化在此交會,而形塑出獨特的文化地景。本論文將從文化地景、地方感、文化資產的論點,探討凱達格蘭文化、溫泉產業、鐵道文化、宗教信仰、礦業知識等,在新北投地區的組合、重構之空間網絡關係與文化地景。並藉由時間、空間的脈絡回溯與半格式(semi-lattic)思維,梳理出交織於北投公園的多重文化元素,與彼此間錯綜複雜的重疊結構。全球化下,都市日益均質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新北投居民的文化自明與對歷史文化的詮釋、再現,當可尋找出地方獨特性,並善加利用其豐厚的文化資產,以避免新北投流於曇花一現、毫無特色的旅遊休閒區。

英文摘要

The Beitou Park, the first park in Taiwan that was built with a "Public Bath" purpose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ot spring tourism, was once the one and only summer resort and a hot spring paradise for residents. As the site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the New Beitou area, the park was also a place which embraced and celebrate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area. The New Beitou area is known for its unique cultural landscape, which was shaped by multi-culture derived from the Beitou Park, the public bath and the hot spring attractions in the neighborhood.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Ketagalan culture, the hot springs industry, the railway cultur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mining knowledge in the New Beitou area; how they have reconstructed the space and networking in the area;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sense of place, cultural heritage. In addition, the paper looks back in time and deeper into its space to trace the multi-cultural elements intertwining at the Beitou Park and their complex overlapping structure via the semi-lattic the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urban homogen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With their new fou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efforts to interpret and represen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ir place,the residents in the New Beitou area are expected to uncover the uniqueness of their place. They will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ir rich and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make sure that the New Beitou area will not fall back to becoming a mundane and short-lived tourist recreational are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芬郁( 2014/2/24 ):〈極機密? 談新北投火車站〉,《自由電子報〈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4/today-o8.htm。(2014/02/24 瀏覽)
  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4/18):〈新北投車站回家有望了﹗債權人將捐贈北市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ODEwMw==&subMenuId=603。(2014/03/07 瀏覽)
  3. 林芬郁(2014/06/02):〈歷史與地景的縱深 談新北投火車站〉,《自由時報〈自由廣場〉》。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84099(2014/10/29 瀏覽)
  4. 施致如、吳為恭、洪美秀(2014/2/23):〈寄居彰化25 年新北投車站回北投〉,《自由電子報〈生活新聞〉》。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23/today-life12.htm。(2014/02/23 瀏覽)
  5. 田中均(1929):《北投溫泉の栞》。臺北:七星郡北投庄役所
  6. 張福壽(1938):《樹林鄉土誌》。臺北:樹林信用購販組合
  7.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10/21):〈「草山派出所」登錄歷史建築新北投車站重組定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s://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TA3Njk%3D&subMenuId=601。(2014/10/29 瀏覽)
  8.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14):「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提供議員索取資料」。
  9.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漢文版
  10. 平田源吾(編)(1909):《北投溫泉誌》。臺北﹕天狗庵
  11. 洪致文( 2005/10/20 ):〈北投石百年〉,《自由電子報〈閱讀地誌〉》。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oct/20/life/article-2.htm。(2012/11/22 瀏覽)
  12.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103 年1 月23 日「新北投火車站重組公民會議記錄」》(發文字號:北市文化二字第10330340600 號)。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
  13. Clifford, N.,Holloway, S.,Rice, S.,Valentine, G.(2009).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Sage Publications Ltd.
  14. Cresswell, Tim、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5. LeGates, Richard T.(ed.),Stout, Frederic(ed.)(1996).The City Reader.Rortledge.
  16. Peet, Richard、王志弘譯、張華蓀譯、宋郁玲譯、陳毅峰譯(2005)。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17. Relph, E.(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 Limited.
  18. 中國工商專校(1997)。,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19. 尹章義(2009)。從原住民的獵場到臺北、新北兩大直轄市─臺北開發三百年史綱。臺北文獻,直字170,7-38。
  20. 王志弘譯、余佳玲譯、方淑惠譯(2006)。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21. 王譽臻(2011)。北投好「機車」─北投機車服務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178,45-82。
  22. 江宜錦(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23. 呂紹理(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24. 宋曉雯(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25. 杜聰明(1999)。介紹岡本要八郎老師。生活環境博物園雜誌,2,17-18。
  26. 林芬郁(2008)。平埔族聚落之遺跡見証─北投保德宮。臺北文獻,直字163,99-123。
  27. 林芬郁(2013)。清代芝蘭二堡北投庄之拓墾。臺北文獻,直字183,37-112。
  28. 林芬郁(2010)。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臺灣文獻,61(3),401-464。
  29. 林芬郁(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30. 林芬郁(2009)。日治時期七星郡北投庄日人所興建之宗教信仰場所。臺北文獻,直字168,159-202。
  31. 林芬郁(2013)。北投石命名百年記念。臺北文獻,直字184,221-237。
  32. 林芬郁(2012)。臺北市北投區文化資產巡禮。臺北文獻,直字179,237-281。
  33. 林芬郁、沈佳姍、蔡蕙頻(2012)。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臺北:貓頭鷹。
  34. 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2011)。北投區志。臺北:臺北市北投區公所。
  35.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
  36. 柳頤庭(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37. 洪德仁(2000)。北投采風。臺北:人人。
  38. 許陽明(2000)。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臺北縣:新新聞文化出版。
  39. 陳允芳(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40. 陳佳鑫(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41.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2. 陳惠滿(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43. 湯熙勇(1989)。臺北石牌番漢分界碑勒石時間之商榷︰兼論臺灣北部現存最早之古碑及其價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85-99。
  44. 湯熙勇(1999)。臺北石牌番漢分界碑。歷史月刊,142,24-29。
  45. 黃玉惠(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46.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5)。臺灣史。臺北:五南。
  47. 黃躍雯(2004)。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的探究。地理學報,38,63-91。
  48. 溫采婕(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49. 溫振華(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50. 溫振華(1980)。臺北高姓─一個臺灣宗族組織形成之研究。臺灣風物,30(4),35-53。
  51.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13)。北投公園百年紀念口述歷史座談會記錄。臺北文獻,直字183,1-35。
  52.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
被引用次数
  1. 陳彥傑,翁守德,李孟蒨,王怡潔,王宗彥(2020)。氛圍音樂於溫泉旅館之探索研究-以臺南關子嶺溫泉風景區為例。觀光產業與航空管理期刊,3(1),41-61。
  2. 黃詩嫻(2017)。台北「文化混雜性」再現-以《五星級魚干女》為例。輔仁外語學報,14,129-144。
  3. 張婉真(2021)。從環境人文研究視野再探生態博物館概念-以北投溪為場域。博物館學季刊,35(1),3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