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Romantic Tradi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Prose

DOI

10.6239/BOC.200512_(38).04

作者

鍾怡雯(Yee-Voon Choong)

关键词

馬華文學 ; 散文 ; 浪漫傳統 ; 傳火人 ; 抒情 ; Chinese Literature ; Prose ; Romantic Tradition ; Successors ; Emotional Expressoion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5 / 12 / 01)

页次

101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馬華散文的「浪漫」傳統可視為創作者跟現實的對話,本論文試圖建立自溫瑞安以降的另一種「浪漫」傳統,並論述「浪漫」的幾種類型,所衍生的散文美學,以及可能造成的侷限;檢視馬華文學一直存在著的「大」主題迷思,此外,尚把個人主義色彩濃厚的浪漫主義「在地化」,確立馬華「浪漫」傳統的書寫模式,包括從失控的抒情、傳火人的憂鬱,到反浪漫的「浪漫」等。除了指出華人(知識分子/作者)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只有用中文「反求諸己」去抵抗/捍衛華人(文化)的具體處境,行之於文,常是不加節制的熱烈和悲情,因此「感時憂國」式的「浪漫」書寫成為當代馬華散文的重要特色。

英文摘要

”Romantic Tradition” of Malaysia Chinese Essay Writing is actually the dialogues between the writer and reality. This thesis shall discuss the ”romantic tradition” influenced by Mr. Wen Rui An, dissertate the aesthetics of essay writing derived from the various ”romantic tradition” and the possibly built-u limit. We will also inspect the lost thought of the ”Big” subject ever existed in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individualism had been ”localized” to assure the writing patterns of ”romantic tradition”, including the lost control of one's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 mopish successors, the ”anti-romanticism” and etc. Confrontation of Chinese (clerisy/author) against unchangeable reality was pointed out. Using language to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omebody else” to counteract/defense the specific places of our Chinese (cultures). Prose were written without any reservation for passion and pathos, thus the ”obsession” style of ”romantic tradition” had become the significa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M.H.艾布拉姆、酈稚牛(1989)。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
  2. 朱光潛(1997)。朱光潛全集(第五卷)。合肥:安徵教育。
  3. 何國忠(1992)。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吉隆坡:澤吟。
  4. 何國忠(1989)。班苔谷燈影。吉隆坡:澤吟。
  5. 何國忠(2002)。文化人的感情世界。吉隆坡:嘉陽。
  6. 何國忠(1995)。塔裡塔外。吉隆坡:十方。
  7. 利里安·弗斯特、李今(1989)。浪漫主義。北京:崑侖。
  8. 李歐梵。〈五四文人的浪漫精神〉,收入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
  9. 周華山(1993)。「意義」-詮釋學的啟迪。
  10. 林幸謙(1995)。狂歡與破碎。台北:三民。
  11. 林幸謙(2003)。漂移國土。吉隆坡:學而。
  12. 林茹瑩(2001)。我的記憶中有你。吉隆坡:嘉陽。
  13. 林茹瑩、溫麗琴(2001)。六個女生。吉隆坡:嘉陽。
  14. 洪貴蕊(1989)。只在此山中,吉隆坡:
  15. 孫彥莊、化拾編(1987)。熒熒月夢,吉隆坡:
  16. 特倫斯·霍克斯、瞿鐵鵬(1987)。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
  17. 班納迪克·安德遜、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18. 祝家華(1992)。尋找鳳凰城,吉隆坡:
  19. 祝家華(1992)。熙攘在人間。吉隆坡:十方。
  20. 張永修、張光達、林春美(2002)。辣味馬華文學。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21. 郭麗雲(2001)。翦翦風迎來。吉隆坡:嘉陽。
  22. 陳岸瑛、陸丁(2001)。新烏托邦主義。台北:揚智。
  23. 陳國恩(2000)。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徵教育。
  24. 陳鐘銘(1994)。十五星圖-星城文友散文合集。吉隆坡:自印。
  25. 程可欣(1989)。舒卷有餘情,吉隆坡:
  26. 溫任平(1977)。黃皮膚的月亮。台北:幼獅。
  27. 溫瑞安(1977)。龍哭千里
  28. 葉寧(1987)。飛躍馬大校園。吉隆坡:文采。
  29. 潘碧華(1989)。傳火人。吉隆坡:澤吟。
  30. 潘碧華(2001)。馬大開門。吉隆坡:嘉陽。
  31. 潘碧華(1998)。我會在長城上想起你。吉隆坡:學而。
  32. 潘碧華(1988)。讀中文系的人。吉隆坡:澤吟。
  33. 潘碧華(1997)。涉江採芙蓉。吉隆坡: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
  34. 潘碧華(2002)。當年沒見到你。吉隆坡:嘉陽。
  35. 潘碧華(2000)。錯過站的時候。吉隆坡:佳輝。
  36. 潘碧華、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2004)。八○年代校園散文所呈現的憂患意識,台北:
  37. 瘦子(1983)。大學生手記。吉隆坡:人間。
  38. 蔡守湘(1999)。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武漢:武漢。
  39. 蔡源煌(1991)。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雅典:台北。
  40. 禤素萊(1993)。吉山河水去無聲。吉隆坡:佳輝。
  41. 鍾怡雯(2001)。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
  42. 鍾怡雯(2004)。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台北:
  43. 羅成琰(1992)。現代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長沙:
  44. 饒玉明(1993)。馬大女子,吉隆坡:
被引用次数
  1. 鍾怡雯(2008)。遮蔽的抒情—論馬華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淡江中文學報,19,18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