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

并列篇名

Hermeneutics and Receptions on the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DOI

10.6239/BOC.200606_(39).01

作者

王基倫(Chi-Lun Wang)

关键词

春秋 ; 筆法 ; 孔子 ; 詮釋 ; 接受 ; Chun Qiu ; technique ; Confucius ; Hermeneutic ; Reception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06 / 06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春秋》筆法」-詞源自《春秋》經,並從經學轉換至文學寫法的領域。本文試圖詮釋此一名詞,也想探討它在後世從經學轉向文學思考的接受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春秋》筆法」意指「微言大義」,即是以文辭幽微的方式呈現出史家的褒善貶惡之義,強調「大義」的呈現。孟子、司馬遷、朱熹較能詮釋《春秋》大義的精神。後世延伸《春秋》筆法至文學的思考轉化,主要以古文創作為主,其中劉知幾的「晦」,歐陽脩的「簡」,都是延伸創造性的解讀。方苞的「義法說」,更是從《史記》的接受而再接受的過程所詮釋出來的意義。《春秋》筆法的主軸意義大致不變,但也有各家不同的側重點,成為接受現象的多元呈現。

英文摘要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are originated from Chun Qiu and changed it to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writings. This paper attempt to explain the techniques meaning also discuss the exchanged phenomenon at the later period. We could be find, the techniques meaning are used few words to write history but there was many moral judge at here. Mencius, Si-ma Qian and Zhu Xi are more than give the good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At the later period, literature works displayed distinctive inclin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is inclination makes the ancient prose show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Liu Zhi-ji provided obscure technique from Chun Qiu and Ou-Yang xiu provided succinct technique from Chun Qiu to write through a historical comment carefully. Up to the Ching dynasty, Fang Bao's the train of thought in writing also selected fr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ques of Chun Qiu Writing” by Si-ma Qian's Shi Ji. There was many hermeneutics are difference and the receptions are similar. It has diverse thoughts of ancient Pros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公羊高、何休、徐彥(1989)。十三經注疏7。臺北:藝文印書館。
  2. 孔尚任(1996)。桃花扇。臺北:里仁書局。
  3. 方苞(1965)。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4. 王充(1979)。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王春淑(2000)。論孔子《春秋》筆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7(3)
  6. 王溥(1968)。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王夢鷗(1985)。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8. 司馬遷(1980)。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9. 左丘明、左丘明、孔穎達(1989)。十三經注疏6。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朱恆夫(2002)。文學文化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呂祖謙(1973)。東萊左氏博議。臺北:廣文書局。
  12. 呂溫(1979)。呂和叔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李凱(2002)。儒家原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 李萍。從《公羊傳》看「春秋書法」的修辭藝術
  15. 李穎科、符均(1997)。論孔子的「春秋筆法」。雲夢學刊,3
  16. 李綉玲(2004)。論《春秋》筆法與大義-以《左傳》經解為據。玄奘人文學報,3
  17. 阮元(1979)。經籍纂詁。臺北:龍泉書屋。
  18. 周振甫(1986)。古代作家寫作技巧漫談。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周振甫(1996)。文心雕龍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20. 孟軻、趙岐、孫奭(1989)。十三經注疏8。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柳宗元、童宗說、張敦頤、潘緯(1979)。增廣註釋音辯唐柳先生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3. 班固、顏師古(1955)。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荀卿、楊倞、王先謙(1954)。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25. 張高評(2002)。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6. 張毅(2001)。論「《春秋》筆法」。文藝理論研究,4
  27. 敏澤(1985)。試論「春秋筆法」對於後世文學理論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3
  28. 曹順慶(1997)。《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儒家經典的解讀模式及話語言說方式。北京大學學報,2
  29. 陳恩林(1999)。評杜預〈春秋左傳序〉的「三體五例」問題。史學集刊,3
  30. 章學誠(1968)。文史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傅延修(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
  32. 賀汪澤(1995)。先秦文章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3. 楊伯峻(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34. 楊濟襄(2001)。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35. 董仲舒(1979)。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詹華明(1999)。試解「春秋筆法」。成都教育學院學報,4
  37. 雷戈(1997)。從亂世之《春秋》到治世之《史記》。西北師大學報,34(4)
  38. 趙汸(1983)。春秋師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劉大杰(2002)。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40. 劉良明(1996)。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41. 劉知幾、浦起龍(1980)。史通。臺北:里仁書局。
  42. 劉昫(1981)。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43. 劉勰、范文瀾(1977)。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44. 歐陽脩(1979)。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45. 歐陽脩(1979)。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穀梁赤、范甯、楊士勛(1989)。十三經注疏7。臺北:藝文印書館。
  47. 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48. 黎德靖(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9. 錢穆(1973)。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
  50. 錢鍾書(1979)。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
  51. 韓愈、朱熹(1979)。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顏之推(1979)。顏氏家訓。臺北:顏氏家訓。
  53. 嚴可均(196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義彬(2013)。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學位論文。20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