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日本《論語》研究之轉折-安井小太郎《論語講義》析論

并列篇名

The Turning Point of Japanese Study of the Analects-A Study on Yasui Kotarō's Rongo Kougi

DOI

10.6239/BOC.200612_(40).02

作者

金培懿(Pei-Yi Jin)

关键词

明治漢學 ; 江戶漢學 ; 安井息軒 ; 論語集說 ; 安井小太郎 ; 論語講義 ; 松本豐多 ; 漢文大系四書辨妄 ; 服部宇之吉 ; Meiji period Confucianism ; Edo period Confuciansim ; Yasui Sokken ; Rongo Syusetsu ; Yasui Kotarō ; Rongo Kougi ; Matsumoto Toyota ; Kanbuntaikei Sisyo Benmō ; Hattori Unokichi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06 / 12 / 01)

页次

19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若說明治五年(1872)出版的安井息軒《論語集說》一書,乃江戶時代《論語》研究之殿軍,而昭和九年(1934)才問世的竹添光鴻之《論語會箋》,乃是近代日本《論語》研究由舊學轉新學之過渡的話,則昭和十年(1935)第三度重新改訂出版的安井小太郎之《論語講義》一書,實堪稱近代日本《論語》研究之轉折點。 本文乃就安井小太郎《論語講義》一書,藉由考察其成書經過、著述體例、講義方法等,以究明該書揭示了近代日本何種新《論語》研究法?又此新研究法具有何種時代性意義?以及此研究方法的轉變,反映了何種日本漢學研究的新動向?又此種新動向向吾人拋擲出何種漢學研究的新課題?

英文摘要

If Yasui Sokken's(安井息軒) Rongo Syusetsu 《論語集說》published in the 5th year of Meiji (1872) was a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 of the Analects《論語》studies in Edo period, and if Takezoe KōKō's (竹添光鴻) Rongo Kaisen《論語會箋》published in the 9th year of Shōwa (1934) was a transition to sinology in modern Japanese study of the Analects, then the 3rd edition of Yasui Kotarō's 安井小太郎)Rongo Kougi 《論語講義》 published in the 10th year of Shōwa (1935) was really a turning point in Japanese study of the Analects.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writing style, and commentary method of Yasui Kotarō's Rongo Kougi,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areas of inquiry: what new method in modern Japanese study of the Analects does this book point out? And what is the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of Rongo Kougi? And what kind of research tendency of Chinese studies in Japan does its new approach show? And what new subject of Chinese studies does that tendency lead to?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山本邦彥(1928)。斯文學會の時代回顧(二十二)。斯文,10(6),50-53。
  2. 井上哲次郎(1938)。安井朴堂君を追憶す。斯文,20(7),26-30。
  3. 今井彥三郎(1938)。朴堂先生。斯文,20(7),35-39。
  4. 吉川幸次郎(1974)。吉川幸次郎演講集。東京:朝日新聞社。
  5. 安井小太郎(1939)。日本儒學史。東京:富山房。
  6. 安井小太郎(1935)。論語講義。東京:大東文化協會。
  7. 朱熹(1983)。《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
  8. 竹添光鴻(1978)。論語講義。臺北:新文豐書局。
  9. 西脇玉峰(1938)。朴堂先生についての思ひ出。斯文,20(7),48-51。
  10. 何晏、李方錄(1998)。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1. 谷川徹三(1946)。文化と教養。東京:齋藤書店。
  12. 町田三郎(1998)。明治の漢學者たち。東京:研文出版。
  13. 町田三郎、金培懿(2003)。二○○二漢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14. 岡村利平(1938)。漢學會のことども。斯文,20(7),46-48。
  15. 服部宇之吉(1938)。安井小太郎君を憶ふ。斯文,20(7),31-32。
  16. 服部宇之吉(1978)。漢文大系(一)大學說中庸說論語集說孟子定本。臺北:新文豐書局。
  17. 松井簡治(1938)。安井朴堂君の追憶。斯文,20(7),33-35。
  18. 松本豐多(1911)。漢文大系四書辨妄。東京:嵩山房。
  19. 武內義雄(1979)。武內義雄全集‧第四卷‧儒教篇三。東京:角川書店。
  20. 近藤杢(1938)。朴堂先生を憶ふ。斯文,20(7),51-52。
  21. 金培懿、林慶彰(2005)。《國際漢學論叢》第二輯。台北:樂學書局。
  22. 金培懿、蔣秋華(2000)。安井息軒的《論語集說》注釋方法論-何謂《論語集說》。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3. 長澤規矩也(1938)。安井先生を憶うて。斯文,20(7),52-55。
  24. 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
  25. 狩野直喜(1953)。中國哲學史。東京:岩波書店。
  26. 原田種成(1961)。漢文教室
  27. 宮崎市定(1992)。《宮崎市定全集》第22 集。東京:岩波書店。
  28. 高田真治(1937)。論語の文獻.注釋書。東京:春陽堂書店。
  29. 高田真治(1938)。朴堂先生を憶ふ。斯文,20(7),42-44。
  30. 連清吉(1998)。日本江戶時代的考證學家及其學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
  32. 勞思光(1995)。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
  33. 富山房(1936)。富山房五十年。東京:富山房。
  34. 菅谷軍次郎(1938)。安井朴堂先生を憶ふ。斯文,20(7),55-56。
  35. 鈴木榮藏(1927)。論漢學。斯文,9(2),33-36。
  36. 澤田總清(1938)。安井先生を偲び奉る。斯文,20(7),57-58。
  37. 塩谷溫(1938)。朴堂先生を追悼す。斯文,20(7),40-42。
被引用次数
  1. 曹美秀(2007)。陳澧《漢儒通義》析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267-306。
  2. 金培懿(2007)。旁白敘事•聲音傳達•意象建構—澀澤榮一《論語講義》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31-80。
  3. 金培懿(2016)。近代日本漢文教育問題與「經學」之退場:以《明治漢文教科書集成》所作之考察。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4(1),91-133。
  4. (2016)。港大“中國經學”課程之退場-一個東亞視域的考察。人文中國學報,23,26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