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華夏邊緣的觀察視域:王士性《廣志繹》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

并列篇名

Perspective on the Frontier of Ancient China-The Exotic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DOI

10.6239/BOC.200712_(42).05

作者

范宜如(Yi-Ju Fan)

关键词

王士性 ; 廣志繹 ; 獵奇 ; 異文化 ; Wang Shi-Hsing ; Kuan Chi Yi ; ventures ; exotic culture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07 / 12 / 01)

页次

121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邊境的紀遊書寫,似乎是「中國遊記文學的畸零地帶」;旅行者如何看待異質的人群與風俗,如何詮釋地理形貌與人文特性;西南究竟是蠻荒地域還是人間樂土,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本文以《廣志繹‧西南諸省》為對象,分從地形與季候的描繪、「獵奇」心態的考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經驗與民俗儀式,詮說明代文人王士性進入「華夏邊緣」的異文化敘述與地理想像。對於《廣志繹‧西南諸省》所呈現的「地理事實」與「奇觀」、「異事」之間的辯證也提出了另一種觀看之道:它可以是古代中國的「古典知識」來源,又可視為編織異文化圖像的個人經歷;游移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廣志繹》創造了另類的旅行敘事。

英文摘要

Notes on a trip to frontier seemed to be ”the marginal realm” in Chinese travel literature. The distinct customs and folks,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a traveler's point of view, are issue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Kuan Chi Yi – The Geography of Provinces in Southwest” authored by Wang Shi-Hsing, to illustrate the description and imagination of exotic cultur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dialectics between ”geographical facts” and ”fantastic stories” presented in Kuan Chi Yi provides another way of reading: the travel book serves as a knowledge source as well as a narrative of personal ven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學玲(2006)。是地即成土:清初流放東北文士之「絕域」紀游。漢學研究,24(2)
    連結:
  2. 衣若芬(2006)。瀟湘八景-地方經驗‧文化記憶‧無何有之鄉。東華人文學報,9
    連結:
  3. 巫仁恕(2003)。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爲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
    連結:
  4. 沈松僑(2006)。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台大歷史學報,37
    連結:
  5. 施懿琳(2006)。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崁集》的台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15
    連結:
  6. 胡曉真(2006)。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
    連結:
  7. 廖炳惠(2000)。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29(2)
    連結:
  8. 鄭毓瑜(2006)。抒情、身體與空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個反思。淡江中文學報,15
    連結:
  9. (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10. 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
  11. 五嶽遊草。上海圖書館。
  12.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
  13. David Feterrman著、賴文福譯(2000)。民族誌學。臺北:弘智文化。
  14. Emma Jinhua Teng(2004).Taiwan as Living Museum: Savagery and Tropes of Anachronism.Cambridge, MA.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5. Mary Louise Pratt(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London:Routledge.
  16. 毛文芳(2000)。閱讀與夢憶-晚明旅遊小品試論。中正中文學報年刊,3
  17. 王文進(1999)。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爲主的考察。東華人文學報,1
  18. 王志明譯、李維-史特勞斯(1989)。憂鬱的熱帶。台北:聯經。
  19.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20. 王建元(2003)。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
  21. 石守謙(1993)。古蹟·史料·記憶·危機。當代,92
  22. 何乏筆(2003)。氣氛美學的新視野。當代,188
  23. 宋美王華(1997)。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中外文學,26(4)
  24. 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
  25. 李鴻瓊(1997)。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26(4),84。
  26. 李躍軍(1999)。淺論王士性的旅遊觀。台州師專學報,21(4)
  27. 周振鶴(2005)。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1
  28. 周振鶴編校(1993)。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
  29. 林開世(2003)。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台灣人類學刊,1(2)
  30. 約翰‧伯格、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31. 徐建春(1994)。王士性研究三題。浙江學刊,4
  32. 徐建春(1992)。徐霞客與王士性。浙江學刊,4
  33. 徐建春、梁光軍(1994)。王士性論稿。杭州大學出版社。
  34. 康納頓、Paul Connerton著、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2004)。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
  36. 郭少棠(2005)。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陳平原(2005)。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麥田。
  38. 陳長房(1997)。建構東方與追尋主體:論當代英美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6(4)
  39. 陳建勤(2000)。論游道-明清文士旅遊觀研究之一。旅遊學刊
  40. 覃影(2004)。王士性對滇雲史地的考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6(6)
  41. 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著、韓少功譯(2001)。惶然錄。臺北:時報文化。
  42. 楊雅惠(2000)。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
  43. 葛兆光(2004)。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44.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麥田。
  45.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97)。新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
  46. 潘朝陽(2005)。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
  47. 鄭焱(2000)。中國旅遊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8.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
  49. 譚其驤(1991)。積極發展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復旦學報,1
  50. 顧炎武(2003)。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顧恩特‧希旭菲爾德著、張志成譯(2004)。歐洲飲食文化。台北:左岸文化。
  52. 龔鵬程(1996)。遊人記遊:論晚明小品遊記。中華學苑,48
被引用次数
  1. 范宜如(2013)。謝肇淛《五雜組》中的物質書寫與地域視野。中正漢學研究,22,155-186。
  2. 范宜如(2014)。謝肇淛《滇略》的書寫視域及文化意蘊。國文學報,55,165-200。
  3. 郭璉謙(2010)。江上行舟:「水域空間」在明清話本中的構設。長庚人文社會學報,3(2),303-341。
  4. 楊建國(2022)。旅行、身體與空間:徐霞客〈滇遊日記〉的觀看視域與敘寫模式。東海中文學報,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