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

并列篇名

Tang Dynasty's Du Shi Shi and the Reading Acceptance

DOI

10.6239/BOC.200712_(42).07

作者

張高評(Kao-Ping Chang)

关键词

讀詩詩 ; 全唐詩 ; 宋調 ; 晚唐風韻 ; 閱讀接受 ; Du Shi Shi ; Quan Tang Shi ; Song Diao ; the charms of late ; Tang ; the reading acceptance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07 / 12 / 01)

页次

177 - 2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全唐詩》載存讀詩詩46首,讀文集詩8首,讀書詩18首。《全唐詩補編》以「讀」字為詩題者,共16題25首。其中品評詩集,褒贊詩人,記錄閱讀心得者頗多,猶論詩詩、論詩絕句之倫,文學批評、詩學審美之價值極高;述及閱讀對象之人格風格,有助於知人論世。本論文就讀詩詩中有關文學批評之資料,選擇《全唐詩》26首,《全唐詩補編》1首,作為研究文本,以討論本題。蓋讀者與文本之交流,形成文學作品之意義,閱讀文本往往成為一種創造性的轉換。唐人所作讀詩詩,時代集中在中晚唐;所閱讀之詩人詩集,亦聚焦在中唐晚唐。中晚唐詩人所作讀詩詩,針對盛唐李白杜甫人格與風格之各作褒贊,勾勒張籍、杜牧、孟郊、賈島詩之審美風格,以及體現薛能、李賀、顧況、齊己等晚唐詩風之審美趣味。由此觀之,唐人而開宋調者,晚唐風韻為宋人所宗法者,頗可於此中考求之。可據以補充唐代詩歌史、批評史之空白,為《唐詩紀事》、《唐人軼事彙編》增添若干資料。唯號稱「宋詩導源」之韓愈,有杜牧、張祜之愛賞;而作為「宋詩粉本」之白居易,於中晚唐卻尚未被接受為閱讀對象。其中緣由,頗耐觀玩。

英文摘要

There are a total of 46 of Du Shi Shi, 8 of Du anthology Shi, and 18 of Shu Shi recorded in Quan Tang Shi《全唐詩》. There are a total of 25 of 16 subjects regarding ”Du” as a title in Quan Tang Shi Bu Bian《全唐詩補編》. Among them judged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praised the poets, readed gains as lot of the record. It is extremely high in the valu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oem aesthetic like discussing the poem of the poem, etc.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period of the people referring of personality style of readed targe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ubject, this paper choose 26 of ”Quan Tang Shi”, 1 of ”Quan Tang Shi Bu Bian”, as studying the text in Du Shi Shi about the materials of literary criticism. It forms the meaning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exchanges of the reader and text. Reading the text often becomes a kind of creative conversion. Du Shi Shi of the people in Tang Dynasty, the era concentrated in late Tang. The anthology of the poet focus on in mid-and-late-Tang, also. Du Shi Shi of the poet in late Tang and middle of Tang, praised High-Tang's Li Bai and Du Fu each of personality and style. It showed the reading of aesthetic style about the poem of Chang Ji 張籍, Du Mu 杜牧, Meng Jiao 孟郊, Jia Dao 賈島. It revealed the aesthetic savor of late Tang poetry to Xue neng 薛能, Lee He 李賀, Gu Kuang 顧況, Qi Ji 齊己. Therefore, people Tang turned on Song style, it can be understood for people Song followeing the spirit of late Tang. Only known as Han Yu of 'Song Shi originates', there is love of Du Mu 杜牧, Zhang Hu 張祜. And Bai Juyi is regarded as 'Song poem foundation copy', is still not accepted to the target of reading in mid-and-late-Tang yet. The reason, is quite able to be observed and ponder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高評(2007)。印刷傳媒與宋詩之學唐變唐-博觀約取與宋刊唐詩選集。成大中文學報,16
    連結:
  2.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3. 日本岩城秀夫撰、薛新力譯(1989)。杜甫研究學刊。成都:杜甫草堂。
  4. 王運熙、楊明(1994)。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 李白研究學會編(1990)。李白研究論叢。成都:巴蜀書社。
  7. 李建盛(2002)。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8. 李瑞良(2000)。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周益忠(198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0. 明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1. 東華大學中文系(2004)。文學研究的新進階-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12. 林繼中(2005)。文化建構文學史綱·魏晉-北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徐復觀(1984)。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學生書局。
  14. 張海沙、中國唐代文學學會(2006)。唐人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張高評(2000)。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
  16. 張高評(2002)。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臺北:學生書局。
  17. 張高評(2007)。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
  18. 張高評(2004)。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張興武(2001)。五代十國文學編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 清康熙御纂(1987)。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2. 莫礪鋒、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2006)。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郭沫若(1963)。杜甫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郭紹虞編(1983)。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25. 陳尚君輯校(1992)。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26. 陳增杰校點(1985)。永嘉四靈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7. 傅璇琮(1998)。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
  28. 傅璇琮(1996)。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29. 傅璇琮(1998)。傅璇琮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0. 傅璇琮編撰(1996)。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1. 曾祥波(2006)。從唐音到宋調-以北宋前期詩歌爲中心。北京:崑崙出版社。
  32. 程千帆、吳新雷(1991)。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黃永武(1987)。敦煌的唐詩。臺北:洪範書店。
  34. 黃奕珍(1996)。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35. 黃濬(1998)。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上海書店。
  36. 黃寶華(1988)。黃庭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7. 楊玉成(1999)。國文學誌。彰化師大國文系。
  38. 楊玉成(2002)。文本、誤讀、影響的焦慮-論江西詩派的閱讀與書寫策略。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
  39. 葛景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主編(2002)。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0. 詹鍈主編(1996)。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苑文藝出版社。
  41. 趙榮蔚(2004)。晚唐士風與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劉光裕、宋原放主編(2004)。中國出版史料。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3. 劉安海、孫文憲(2002)。文學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劉開揚(1998)。唐詩通論。成都:巴蜀書社。
  45. 劉寧(2002)。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6. 鄭騫(1984)。陳後山年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7. 錢存訓(2004)。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48. 錢鍾書(1988)。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49. 羅宗強(1999)。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張高評(2010)。評《詩人玉屑》述沿襲與點化-傳播與接受之詮釋。成大中文學報,28,157-194。
  2. 張高評(2010)。研究視野與學術創新。書目季刊,4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