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慈湖學說在明代中葉的迴響-以陽明後學評騭“不起意”說為焦點

并列篇名

The Reflections in Mid-Ming on Yang Chien's Theory-Focusing on Wang Yang-ming's Followers' Judgments on "Not Arousing Intention"

DOI

10.6239/BOC.200806_(43).02

作者

游騰達(Teng-Ta Yu)

关键词

楊簡 ; 不起意 ; 王陽明 ; 陽明後學 ; 王畿 ; 季本 ; Yang Chien ; Not Arousing Intention ; Wang Yang Ming, Later Yang-Ming School ; Wang Ji ; Chi Pen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08 / 06 / 01)

页次

75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術界或已注意到楊簡的學說在明代有復甦的情況,並在當時的思想界中引起廣大的迴響,而此一特殊現象的原因應與陽明學的興起有關。 因此本文剋就陽明後學對慈湖「不起意」說的各種評議觀點進行探討,批評此說的學者多是立基於工夫論的角度,或者認為此說不是普遍的教法,或者主張此說非第一義的工夫,或者批判此說造成學界脫略工夫的弊病。 相反於此,亦有辯護慈湖並非不用工夫,時弊不宜歸罪慈湖的學者,而王龍溪則特別針對種種質疑與批評作出答覆,並以己說詮解慈湖之學,闡揚其深意。 至於王門諸子何以會關心慈湖的「不起意」說,筆者以為,這是因為該工夫之操作模式實有類於陽明「不著意」的觀點,同屬『去蔽化執以顯體』的修養工夫,故能成為關注的焦點。

英文摘要

The academia might have been noticed that Yang-Chien's theory resurges and arouses intense reflections in Ming. This may be linked to the prevalence of Yang-Ming School in the time.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Later Yang-Ming School's various views on Yang Chien's ”Not Arousing Intention” theory. Most of the protesters make their discourses focused on ”effort” or take the theory not practical. And some of them see it far from ultimate effort as moral practice or criticize it becoming an excuse to neglect effort.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till supporters defending Yang Chien by emphasizing that Yang Chien does not neglect effort. For example, Wang Ji answers all the doubts and judgments and further makes his own statements to explain Yang Chien's theory. In my opinion, the reason why the Yang-ming's followers care about the theory ”Not Arousing Intention” is because its practice of ”effort” parallels to one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about erasing one's intentions in mind to reveal his pure conscie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趙燦鵬(2006)。宋儒楊慈湖著述考錄。書目季刊,39(4),17-38。
    連結:
  2. 鄧克銘(2007)。王陽明以鏡喻心之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26,153-189。
    連結:
  3. 鍾彩鈞(2000)。楊慈湖心學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289-338。
    連結:
  4. 宋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5. 宋楊簡、張壽鏞輯刊(1988)。四明叢書:慈湖遺書。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6. 明王守仁、陳榮捷編著(199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
  7. 明王畿、吳震編校整理(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南京:鳳凰出版社。
  8. 明季本(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臺南縣:莊嚴文化。
  9. 明季本(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
  10. 明湛若水(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12. 明黃宗羲(2005)。黃宗羲全集:明儒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3. 明黃綰、劉厚祜、張豈之點校(1959)。明道編。北京:中華書局。
  14. 明鄒守益、董平編校整理(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5. 明歐陽德、陳永革編校整理(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6. 明錢德洪、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澐集(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錢德洪語錄詩文輯佚。南京:鳳凰出版社。
  17. 明聶豹、吳可爲編校整理(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8. 明魏校、王雲五主編(1974)。四庫全書珍本‧五集:莊渠遺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明羅欽順、閻韜點校(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20. 吳震(2003)。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上海:學林出版社。
  21. 吳震(1999)。楊慈湖をめぐる陽明學の諸相。東方學,68-81。
  22. 吳震(2001)。聶豹、羅洪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3.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24. 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宋明儒學思想之發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5. 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6. 彭國翔(2003)。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7. 楊祖漢(2006)。王龍溪與季彭山的論辯。「宋明理學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壢:
  28. 鄧克銘(2004)。王龍溪之虛寂說的特色。文與哲,5,155-174。
  29. 錢茂偉(2002)。論湛若水《楊子折衷》的學術價值。寧波大學學報,15(2),63-67。
被引用次数
  1. (2016)。黃久庵論「意」及其於陽明後學的意義。文與哲,28,15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