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戴震氣學論述的儒學重構

并列篇名

The Approach of Qi in Dai Zhen's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DOI

10.6239/BOC.200812_(44).04

作者

劉滄龍(Tsang-Long Liu)

关键词

氣 ; 自然 ; 身體 ; 儒學重構 ; Qi氣 ; Nature ; Body ; Reconstruction of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08 / 12 / 01)

页次

93 - 1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戴震在其主要著作《孟子字義疏證》中以氣學的進路重構了儒學,也改寫了孟子的身體觀。氣學進路的儒學重構預設了自然主義一元論的立場(理氣一本、性才同源),藉此反對程朱理氣二分的形上架構。戴震主張規範的必然性就在自然之中,他批評程朱「離人而空論夫理」,反對從超越而同一的理來說明規範的基礎。氣化的身體對戴震而言並非與精神相對反的概念,就像欲望未必與理性相對;氣化的身體本具必然的理則,欲望的合理表現便是理性。

英文摘要

Dai Zhen(戴震) reconstructs Confucianism with the approach of Qi(氣), in which Meng Zi's(孟子) idea of body is renewed. His Qi-approach presupposes holistic naturalism, where Li(理) and Qi(氣) are inseparable, and deconstructs the metaphysical dichotomy in Neo-Confucianism of Cheng Yi(程頤) and Zhu Xi(朱熹). The notion of Li in Dai Zhen's interpretation of Pre-Qin Confucianis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Cheng Yi and Zhu Xi, which represents a norm beyond human being. Dai Zhen claims that the necessity of norm is intrinsic to Nature; Li must not be detached from desire(欲). For Dai Zhen, Qi-body is not a concept opposed to spirit; in the same fashion desire is not against reason. Necessary principle exists in Qi-body by nature; hence the reasonable desire is just the reason it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爲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2. 清陳確(1979)。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
  3. 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4. 清戴震著、湯志鈞校點(1980)。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Ulrich Beck(1997).Was ist Globalisierung? Irrtümer des Globalismus-Antworten auf Globalisierung.Suhrkamp:Frankfurt am Main.
  6. 王邦雄合著(2005)。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
  7.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1992)。清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8. 丘爲君(2004)。戴震學的形成:知識論述在近代。臺北:聯經出版社。
  9. 牟宗三(1984)。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
  10. 艾爾曼著、趙剛譯(1997)。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1. 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
  12. 余英時(197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13. 李明輝、熊秉真、張壽安編(2004)。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
  14. 李紀祥(1992)。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
  15. 李紀祥、林慶彰、張壽安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6. 杜維明(1999)。十年機緣待儒學。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貝克、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8. 林端(2002)。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19.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 林聰舜(1990)。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臺北:學生書局。
  21. 胡適(1996)。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張壽安(1994)。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3. 張麗珠(1999)。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
  24. 熊十力(1987)。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
  25. 劉又銘(2000)。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26. 劉玉國、林慶彰、張壽安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7. 劉述先、鄭宗義、劉述先、梁元生編(1999)。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8. 鄭宗義(2003)。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臺北:里仁。
  29. 鄭宗義(2000)。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中文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陳政揚(2020)。《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當代儒學研究,28,75-107。
  2. 郭寶文(2022)。由氣學議禮之異同論羅欽順思想定位。淡江中文學報,46,33-70。
  3. 劉滄龍(2010)。「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4,-123-148。
  4. 劉滄龍(2014)。荻生徂徠與戴震的語文學方法。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9(1),25-42。
  5. (2018)。〈大學〉「絜矩之道」重探:以荀子、戴震的情理論述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14,265-309。
  6. (2020)。在西方倫理學的多元脈絡間論戴震哲學倫理型態。揭諦: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學報,38,51-90。
  7. (2023)。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之胡適「權三條」說辨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33(3),18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