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聲無哀樂論〉繼承傳統之下的轉變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
并列篇名
|
The Transformation under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Arguments in "Sheng Wu Ai Le Lun", and Its Mean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
DOI
|
10.6239/BOC.200906_(45).03
|
作者
|
蕭裕民(Yu-Min Shiau)
|
关键词
|
嵇康 ; 聲無哀樂論 ; 魏晉思想 ; 心與物 ; Ji Kang ; Sheng Wu Ai Le Lun ; the thought of the Wei-Jin period ; Xin and Wu
|
期刊名称
|
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5期(2009 / 06 / 01)
|
页次
|
57
-
8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具有相當的地位,亦是魏晉思想中重要的論著。不同於針對其異於傳統的觀點來擴大討論其美學意涵,本研究透過對於原典的詳細分析推論,指出其所討論的主題與結論大部分是承繼傳統。而其異於傳統的心聲二物之論,其背後更基礎的概念,是相對於前人而言較為清晰的「心/物」區分。此於思想史上的意義,是將「物」的世界從籠罩於「人」之下的世界中劃分出來,為魏晉思想一個值得留意的面向,而〈聲無哀樂論〉乃是其中的一個呈現。
|
英文摘要
|
Ji Kang's(嵇康)”Sheng Wu Ai Le Lun”(聲無哀樂論) is an important article in aesthetics of Chinese music and in the thought of Wei-Jin(魏晉) period. Different from discussing the special arguments of ”Sheng Wu Ai Le Lun” to interpret its aesthetic meanings, by means of detailed analyzing the texts it will be pointed out that many themes and conclusions discussed in ”Sheng Wu Ai Le Lun”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rguments. And his new argument about the separation of the ”sheng”(聲) from ”xin”(心) are based on the more clear separation of the ”wu”(物) from ”xin”.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is that the world of ”wu” is separated from the world fully enveloped in human meaning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蕭裕民(2007)。論《莊子》所論之「物」包含「人」-兼論「形而上」的兩個層次。國文學誌,14
連結:
-
宋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
-
明徐上瀛。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1094冊。上海古籍。
-
東漢班固、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義疏證。北京中華。
-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1991)。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
清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
-
Eduard Hanslick著、陳蕙珊譯(1997)。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
方立天(1994)。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臺北:洪葉。
-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
-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
-
余培林譯註(1994)。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
-
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
-
林朝成、淡江大學中文系編(1992)。文學與美學,第三集。臺北:文史哲。
-
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
-
徐麗真(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
-
馬承源主編(2002)。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立文(1995)。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
張蕙慧(1999)。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
-
敏澤(1989)。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
-
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
-
曾春海(2004)。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
-
曾春海(1989)。從儒道樂論析論稿康的「聲無哀樂論」。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8
-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臺北:丹青。
-
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
-
蔡仲德(2000)。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
-
蔡忠道(2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
-
戴明揚校注(1978)。稽康集校注。臺北:河洛。
-
戴璉璋(2002)。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謝大寧(1997)。歷史的稿康與玄學的稽康-從玄學史看站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臨社。
-
謝大寧(1997)。試析聲無哀樂論之玄理。中國學術年刊,18
|
被引用次数
|
-
郭哲佑(2013)。魏晉玄學中的物我關係試探。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35,5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