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熹「格物致知」說的工夫論進路詮釋

并列篇名

Toward the Inner World of Zhu Xi's "Knowledge":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Gewu Zhizhi"

DOI

10.6239/BOC.200906_(45).04

作者

藤井倫明(Fujii Michiaki)

关键词

朱子 ; 知 ; 格物 ; 致知 ; 誠意 ; 大學 ; Zhu Xi ; Gewu Zhizhi from object-observing to knowledge ; Cheng-yi sincerity of will ; Daxue The Great Learning ; Zhi knowledge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09 / 06 / 01)

页次

81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徹底根據朱子自身的思惟邏輯,探討朱子的「格物致知」論結構。闡明朱子認為人「心」中具有完美無缺的「理」(萬理),亦即具備這世界的萬事萬物之「理」。在這個意義上,人本來是「全知」的。但因為「知」被「氣稟所拘」、被「人欲所蔽」,導致其無法完全發揮其完整的作用。而「誠意」則可以解釋為:使「情」成為「實」的工夫,就是使「意」(情)成為「一於理」,或者是使「意」「純於義理」的工夫。換言之,使「意」(情)成為「實」的工夫,也就是在使「意」(情)的根據,成為純粋的「理」的此種行為。而當「行為」的動機能夠成為根據「性」而來的「情」,則從「性」到「行為」一路發展的行程才會貫穿,也就能活化、恢復心原本所具有的道德所以能成立的結構(「性」→「情」→「行為」)。 因此「致知」的目的就在使「心」活化、恢復作為本體的「性」(仁、義、禮、智),並正常地作為「情」(惻隱、羞惡、恭敬、是非)而展現出來的功能。所以,透過「格物窮理」在心內產生的變化,並不是「知」在量上的增加,而是人內在之「知」自身的恢復、活化。然「心」(內)這一層次上的工夫-「致知」,須透過「物」(外)這一層次上的工夫-「格物」才能完成。而朱子採用的方式就是:透過究明外在的萬事、萬物之「理」這一工夫,以使人們喚起、憶起「理」的內在於己身,使「理」所具有的作為本體的功能可以正常起動,而此種方式就是朱子所謂的「格物致知」。

英文摘要

”Gewu Zhizhi” is the core of Zhu Xi's ”Gongfu” theory; however, it is insufficient to interpret via scientific logic system, because by doing so there will be some contradictory flaws unavoidable. However, if we return to the original discourse of Zhu Xi, we will find his ”Gewu Zhizhi” is self-content within its inner principl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ur contemporary ”knowledge” system. Therefore, this proposal will provide a new way to discuss ”Gewu Zhizhi”: detaching it from the pure scientific view and putting it into the contexts of Zhu Xi's own intellectual world. Then, we can avoid the superficial explanation about the ”paradox” of ”Gewu Zhizhi”. In other words, this proposal will try to enter the inner logic of Zhu Xi's ”Gewu Zhizhi”, hope to disclose its original thought, its Oriental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xtending influences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East-Asian from M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2. 宋朱熹(2001)。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朱熹(198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大化書局。
  4. 宋朱熹、陳俊民校訂(2000)。朱子文集。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5.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6. 牟宗三(1969)。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
  7. 金永植(2003)。朱熹的自然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8. 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9. 程顥、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馮友蘭(2007)。新理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1. 楠本正繼(1962)。宋明時代儒學思想研究。千葉:廣池學園出版部。
  12. 楊儒賓、鍾彩鈞主編(2002)。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13. 藤井倫明(2008)。朱子倫理學說的道德性成立的結構-以「理」展現爲探討中心。「中國文化與世界宣言五十週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論文
被引用次数
  1. (2024)。競爭意識下的經典詮釋──魏校《大學指歸》與王陽明詮釋之比較。中正漢學研究,43,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