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蒔花幽賞與生命觀照-論《閒情偶寄》的草木世界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Plant World of Xian Qing Qu Ju

DOI

10.6239/BOC.201012_(48).05

作者

黃培青(Pei-Ching Huang)

关键词

美學 ; 李漁 ; 閒情偶寄 ; 種植部 ; aesthetic ; Li Yu ; Xian Qing Ou Ji ; the section of plants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0 / 12 / 01)

页次

121 - 1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漁的《閒情偶寄》是晚明閒賞美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八部,內容豐富多元。該書內容反映明清文人休閒趣味的轉變,也勾勒出當時閒雅士人生活嶄新的歷史形貌。基於對現實世界的衷情熱愛,李漁消解了原本判然二分的雅、俗之別,以一種積極入世的態度,在俗世間創造、探索美的邊界。 今人對於李漁美學的相關研究,已達一定質量,但究其內容,卻多聚焦於戲劇、園林、儀容等範疇,對於文人明覺感應的對象-客觀存在的草木世界,卻乏人探究。實則李漁在《閒情偶寄‧種植部》中,建構出一個幽賞自愜的美學世界,在栽植、賞玩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套蒔花幽賞的方法原則,更流觀玩賞間抽繹出對生命、道德的深刻體會。 筆者以為李漁在追求感官娛目之好,尚且能兼及美、善的理想追求,係其草木世界觀的重要特色。而這也是晚明士人跨向俚俗之美後向傳統道德價值的回歸,也是李漁身為士人的永恆印記。所以,游離於收放之間、拓逸與收束的二維擺盪,從李漁《閒情偶寄》的草木觀將可照映出明清文人思想世界中的變與不變。

英文摘要

”Xian Qing Qu Ju” of Li Y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work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reflec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isure among scholars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y. Vast previous research explored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Li Yu;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plant world. Actually, the section of plant of ”Xian Qing Qu Ju” forms an aesthetic world and proposes some pla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nd further represents the deep consideration of life and ethic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Li Yu pursued not only the aesthetic sense but also an ideal of good to feature the plant perspective. Therefore, the plant perspective reflects value of the understandable aesthetic and traditional eth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朱熹、呂祖謙、劉鳳泉譯注(2001)。近思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2. 清李漁、杜書瀛校注(2009)。閒情偶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尹恭弘(2001)。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北京:華文出版社。
  4. 毛文芳(2000)。晚明閒賞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毛文芳(1998)。花、美女、癖人與遊舫—晚明文人之美感境界與美感經營。中國學術年刊,19,381-416。
  6. 左東嶺(1997)。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7. 仲鳳娟(2009)。詩意的棲居地—試論《閒情偶寄》之生存之道。今日南國,10,154-155。
  8. 朱亮潔(2006)。李漁的園林生活及隱逸思維。中國文學研究,22,93-132。
  9. 余舜德編(2008)。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10. 吳功正(2008)。明代賞玩及其文化、美學批判。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3,114-122。
  11. 吳承學(1996)。晚明的清賞小品。古典文學知識,5,67-73。
  12. 吳承學(1999)。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3. 李硯祖(2009)。生活的逸致與閒情—《閒情偶寄》設計思想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6,33-41+233-234。
  14. 杜書瀛(2008)。李漁論園林藝術中的山石花木之美。中華藝術論叢,00,364-380。
  15. 杜書瀛(1998)。李漁美學思想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 杜書瀛(2010)。論李漁的園林美學思想。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7-95。
  17. 周明初(1997)。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
  18. 俞爲民(1998)。李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 姜仁達(1994)。李漁生活美學思想述評。蒙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3,18-24。
  20. 施新(2006)。論李漁的休閒美學思想。名作欣賞,22,95-98。
  21. 胡元翎(2004)。李漁小說戲曲硏究。北京:中華書局。
  22. 胡學春(2009)。真:泰州學派美學範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3. 范嘉晨(2009)。晚明公安派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夏咸淳(2001)。情與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25. 孫興香(2008)。李漁的世俗之「趣」。井岡山學院學報,5,59-60。
  26. 泰勒、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7. 涂慕喆(2009)。論李漁《閒情偶寄》中的自然觀。安徽文學(下半月),10,124-126。
  28. 崔子恩(1989)。李漁小說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張春樹(2008)。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上海:上海古籍。
  30. 張維昭(2009)。悖離與回歸—晚明士人美學態度的現代觀照。南京:鳳凰出版社。
  31. 張曉軍(1997)。李漁創作論稿:藝術的商業化與商業化的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32. 郭英德(2005)。明清文學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曾婷婷(2009)。試析李漁生活美學的精神主旨—以《閒情偶寄》爲線索。名作欣賞,1,116-118。
  34. 馮保善(2009)。「玩」出來的文化與「玩」的文化—李漁的另類文化建構。文史知識,8,103-109。
  35. 黃果泉(2004)。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6. 黃果泉(2004)。回歸世俗:《閒情偶寄》生活藝術的文化取向。文學評論,6,49-53。
  37. 黃駿豐(1980)。李笠翁及其「閒情偶寄」。哲學與文化,10,35-39。
  38. 黃麗貞(1978)。李漁。臺北:河洛出版社。
  39. 漆億(2006)。淺析李漁的雙重人格對其創作的積極影響。名作欣賞,22,98-101。
  40. 趙文卿、趙肖羽(1990)。李漁研究麟鱗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41. 趙柏田(2007)。岩中花樹—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江南文人。北京:中華書局。
  42. 趙海霞(2008)。特立獨行一「笠翁」—李漁的人格解析。咸陽師範學院學報,5,97-100。
  43. 趙樹功(2005)。閒意悠長—中國文人閒情審美觀念演生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44. 劉萬里(2003)。論陽明心學與晚明小品的體道方式。北方論叢,3,82-85。
  45. 潘立勇(2008)。生活細節的審美與休閒品味—李漁審美與休閒思想的當代啓示。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0-32。
  46. 潘運告(1999)。沖決名教的羈絡—陽明心學與明清文藝思潮。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7. 錢曉田(2005)。簡評李漁「生活美學」觀。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8-60。
  48. 駱兵(2006)。明清之際學術轉變對李漁的影響。南都學壇(人文科學學報),6,61-65。
  49. 駱兵(2004)。李漁的通俗文學理論與創作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50. 聶付生(2007)。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1. 羅宗強(2006)。晚明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52. 羅筠筠(2001)。靈與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3. 蘇狀(2007)。「閒賞」範疇與明清文人的審美生活。北方論叢,5,79-82。
  54. 龔鵬程(2005)。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