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上博六〈平王與王子木〉校釋

并列篇名

The Collation and Explication on 'King Ping and Prince Mu'

DOI

10.6239/BOC.201106_(49).01

作者

黃麗娟(Li-Chuan Huang)

关键词

競坪王 ; 王子木 ; 醋菜不酸 ; 甕不蓋 ; Prince Mu ; King Ping and Prince Mu ; sixth volume of Chu bamboo slips from shanghai museum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1 / 06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平王與王子木〉一文雖已經過多位學者進行詮釋,迭有創見,然而各家釋文不乏意見相左,歧異甚大的狀況。不惟釋意歧異頗劇,簡文編連亦大相異趣。本文針對以下九項條目依序進行討論,希望能夠經由字形、字音、字義的校釋與傳世文獻的比對,釐清簡文文句原來論述的真貌:一、簡次編連。二、與平王問鄭壽是否為相連的兩篇。三、(辶石)讀作適,行而未至。四、□讀作陳,楚邑陳縣。五、暑飤讀作舍食。六、「□」讀作宿。七、□讀作遇。八、□於薵中。九、□□不□。

英文摘要

King Ping and Prince Mu', one chapter from volume VI of Chu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from shanghai museum, although had been collated and evaluated by many scholars for many times, yet leaves lots of doubts and questions waiting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ssues below, tries to clarify some mysteries. First, the accurate order of the five slips. Second, if„King Ping and Prince Mu' and 'What king Ping Ask Shou-Zheng' are serial transcribed chapters by the same copyist at the same time, and on the serial slips made-up together. Third, the accurate explanations of several words below: □、□、□、□. Fourth, the accurate county of □ in country Chu. Fifth, the accurate explanations of '□□□□'.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5),2008年 1 月6 日。
  2. 沈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1),2007 年7 月12 日。Shen, Pei. ““The Dialog between King Ping and Cheng Shou” and “King Ping and Prince Mu”, Collected from Shang Bou XI,Should Be Continuous Written Chapters (Shang Bou Liou Zhong Ping Uang Uen Chen Shou” Yu “Ping Uang Yu Uang Zih Mu” ing Shih Lian Xyu Chau Xie De Liang Pian),” in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U-Han:U-Han Uninerversity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Research Center, 2007/07/12.
  3. 李佳興:〈平王與王子木簡1 校釋二則〉,簡帛研究,2008 年11 月25 日。
  4. 大西克也:〈上博六平王兩篇故事中的幾個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33),2010 年4 月21 日。
  5. 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1),2007 年7 月9 日。
  6. (2002)。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 郝士宏:〈上博簡(六)補說二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56),2007 年7 月23 日。
  8.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2007 年7 月9 日。
  9. 單育辰:〈佔畢隨錄〉,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70),2007 年7 月27 日。
  10.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2007 年7 月9 日。
  11. 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2007 年7 月9 日。Chen, Uei. “The Study notes on Shang Bou Liou (Du Shang Bou Liou Tiou Ji), ” in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U-Han:U-Han Uninerversity Bamboo and silk Manuscripts Research Center, 2007/07/09.
  12. 張崇禮:〈讀平王與王子木本記〉,簡帛研究(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chongli007.htm),2007 年8 月9 日。
  13. 宋鄭樵(1987)。通志。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羅泌(1978)。路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5. 周左丘明、吳韋昭注(1998)。國語解敘。濟南:齊魯書社。
  16. 周左丘明、吳韋昭注(1978)。國語。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
  17. 周左丘明、楊伯駿編(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18. 周韓非、清王先慎集解(1998)。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9. 唐李吉甫、賀次君點校(1983)。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王引之(1996)。經義述聞。臺北:世界書局。
  22. 清阮元刻本(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i-Un Publishing Co.。
  23. 清顧祖禹、賀次君點校、施和金點校(200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點校、李解民點校(1986)。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
  25. 漢司馬遷、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札義(1982)。史紀。北京:中華書局。
  26. 漢桑欽、北魏酈道元注(2001)。水經注。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7.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1)。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
  28. 漢揚雄、周祖謨校箋(2004)。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29. 漢賈誼、閻振益校注、鐘夏校注(2000)。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0. 漢劉安、何寧校注(1998)。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31.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1976)。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
  3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1)。殷周金文集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33. 王國維(1991)。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
  34. 王輝(2008)。上博楚竹書(六)讀記。古文字研究,北京:
  35. 王輝(1993)。古文字通假釋例。台北:藝文印書館。
  36. 何浩(1989)。楚滅國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
  37.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38. 李家浩(1996)。信陽楚簡中的「杮枳」。簡帛研究,北京:
  39. 周鳳五(2007)。上博六《莊王既戎》、《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
  40. 容庚(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41. 徐中舒(1994)。甲骨文字典。重慶:四川辭書出版社。
  42. 馬承源編(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Guji Press。
  43. 張世超編、孫凌安編、金國泰編、馬如森編(1996)。金文形義通解。京都=Kyoto:中文出版社=Chinese Publishing House。
  44. 張守中(1991)。中山王[難字,請見原文]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45. 張旋、張啟揆(2004)。屈原三閭大夫考。雲夢學刊,25(2),11-13。
  46. 陳偉(2010)。新出楚簡研讀。武漢=U-Han:武漢大學出版社=U-Han Uninerversity Press。
  47.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48. 童書業(2006)。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9. 馮勝君(2009)。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佈過程中產生的影響。簡帛,上海=Shanghai:
  50. 黃錫全(1991)。古文字中所見楚官府官名輯證。文物研究,7,208-236。
  51. 錢穆(2005)。古史地理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52. 錢穆(1992)。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上海:上海書局。
  53. 錢穆(2001)。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54. 韓自強(2004)。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高佑仁(2011)。讀《上博六》札記五則。興大中文學報,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