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

并列篇名

Verification of "Deformed Poetic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OI

10.6239/BOC.201106_(49).09

作者

翁文嫻(Man-Han Yung)

关键词

變形詩學 ; 洛夫 ; 商禽 ; 葉維廉 ; 林亨泰 ; 黃荷生 ; deformed poetics ; Luo Fu ; Shang Qin ; Yeh Wei-lien ; Lin Heng-tai ; Huang He-sheng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1 / 06 / 01)

页次

219 - 2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筆者嘗試在現代詩語言的多變現象中,提出「變形詩學」觀念,以疏解系列特別被視為「晦澀難懂」的詩。「變形」,有形相的「變」、句法的「變」,更難的是觀念之「變」,各人創出了一種「體格」,共同織出百年漢語新詩在語言上瑰麗的風景。文章進一步追源「變形詩學」的本質,它是古典文言經歷白話之變的必然過程。接續葉維廉中西語法的比較詩學、法國程抱一的唐詩字思維閱讀、美國高友工抒情傳統的分析,或者波特萊爾的象徵詩句、西洋分析辯解力強的文法,我們該如何看待一首現代詩文字,來自傳統漢語或西歐詩學所感染的訊息?作為一種新的品鑑角度,「變形詩學」最後觸及一項「存在真相」的問題,外貌形相之變,慣常語法觀念之變,才更反映出詩人存在於一個難被理解、內外有隔的世界。在這貌似逃避或保衛、鑄造着奇怪語言的領域裏,這些敏感的詩心,也許如此才可以在紛亂的文化撞擊中,延續一種更逼真的「情」?「抒情傳統」要繞一個大彎才接上。

英文摘要

In the changeable languages of modern poetry, ”deformed poetics” is proposed, by the author, to explain series of poems considere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Deformation” contains the ”change” of configuration, the ”change” of syntax, and the ”change” of concept,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This article gives all the details of the three variations with representative poets. Each of them created a ”style”; and they collaboratively knit the sight for the goods on the languages of Chinese new poems in the century.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affiliates the ”deformed poetics” to its essence as the necessary process of the classical literary experiencing the colloquial change. Following the comparative poe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yntax of Yeh Wei-lien, Tang poetry words mind-reading of François Cheng, lyrical tradition analyses of Kao Yu-kung, or symbolic verses of Baudelaire, and the occident grammar with strong analyses and explanations, how shall the message,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or western European poetics, of the words in a modern poem be looked upon?Being a new aspect of review, ”deformed poetics” finally touches the problem of ”existence truth”. The changes of appearance and common syntax concept further reflect a difficult and separate world. In such a domain where strange languages seem to be escaped, protected, and created, these sensitive poetic minds might be able to continue a more vivid ”emotion” among involute culture shocks. ”Lyrical tradition” also requires a big circle to be connected up.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翁文嫻(2009)。「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早期葉維廉詩的突破與困境。台灣文學研究集刊,5,59-84。
    連結:
  2. Lanson, Gustave,Tuffrau, Paul(1953).Manuel Illustré d'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Paris:Classiques Hachette.
  3. Richard, Jean-Pierre(1955).Poesie et Profondeur.Paris:Edition du Seuil.
  4. Sartre, Jean-Paul(1970).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Paris:Editions Gallimard.
  5. Wittgenstein, Ludwig(1975).Remarques Philosophiques.Paris:Gallimard.
  6. 沙特、劉大悲譯(1980)。沙特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
  7. 周志煌編、廖棟樑編(1997)。人文風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8.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9.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0.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1.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2.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3.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4.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5.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6.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7. 林亨泰、呂興昌編定(1998)。林亨泰全集。彰化=Changhua:彰化縣立文化中心=Changhua County Cultural Center。
  18. 洛夫(1988)。因為風的原故。台北:九歌出版社。
  19. 奚密編、向陽編、馬悅然編(2001)。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出版社。
  20. 翁文嫻(2009)。「抒情」之外的開展-林亨泰知性即物美學之探討。看似尋常,最奇崛:林亨泰詩與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21. 翁文嫻(2001)。自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創世紀,128,114-132。
  22.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台北=Taipei:唐山出版社=Tonsan。
  23. 翁文嫻(2006)。商禽-包裹奇思的現實性份量。當代詩學年刊,2,116-128。
  24. 翁文嫻(2001)。台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13,85-101。
  25.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Taipei:
  26. 商禽(2009)。商禽詩全集。台北:印刻出版社。
  27. 商禽(1988)。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出版社。
  28. 商禽(1969)。夢或者黎明。台北:書林出版社。
  29. 商禽(1988)。用腳思想。台北:漢光出版社。
  30.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31. 程抱一、徐衛群譯(2006)。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黃荷生(1956)。觸覺生活。台北:現代詩季刊社。
  33. 葉維廉(1987)。三十年詩。台北:東大出版社。
  34. 葉維廉(2006)。雨的味道。台北:爾雅出版社。
  35. 葉維廉(1986)。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出版社。
  36. 熊秉明(1986)。詩三篇。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37. 鄭愁予(1988)。鄭愁予詩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
  38. 蘇蘭朗格(1983)。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林縉(2023)。「去相合」的詩意實踐:翁文嫻詩學論述探研。東華漢學,37,157-208。
  2. 林巾力(2013)。「流亡」與現代主義詩學:雙重視角下的商禽與北島。淡江中文學報,29,235-269。
  3. 翁文嫻(2019)。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成大中文學報,66,1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