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京氏易傳》的易學意義與徐昂《京氏易傳箋》義例述評

并列篇名

Jing Fang's Theory of Yi (Learning of Change) and Xuang's Jingshi Yizhuan Jian

DOI

10.6239/BOC.201112_(50).01

作者

許朝陽(Chao-Yang Hsu)

关键词

京房 ; 徐昂 ; 《京氏易傳》 ; 《京氏易傳箋》 ; 建候 ; 積算 ; Jing fang ; Xu ang ; Jingshi Yizhuan ; Jingshi Yizhuan Jian ; jianhou ; jisuan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1 / 12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漢書.藝文志》以來,易學體系即分為兩大系統,一入於〈六藝略〉的易類,一入於〈數術略〉的蓍龜家。從〈藝文志〉七略並稱的情形來看,「六藝」與「數術」兩種知識系統大抵屬平行的地位。歷代史書基本上仍保持此兩大易學體系的劃分,《易》的經學地位大致不變,但數術知識則在學術體系中地位下降。於此兩大系統之易學體系中,特別的是,西漢京房的著述,竟可分別列於其中。經學與數術乃是透過陰陽五行的觀念而得以交會,此交會之代表乃是京房,而《京氏易傳》又是系統地五行入易之著作,這使得京房、五行、易學三者間的關係在思想史上或易學史上格外突出。今日流傳最完整的京房著作,當推《京氏易傳》;然而此書不但有真偽的問題,同時文字亦不易解讀。民國徐昂為之作《京氏易傳箋》,此書面目乃稍可辨識。本文剋就京房建候、積算部份,略述徐昂《京氏易傳箋》之基本原則。徐昂《京氏易傳箋》雖有廓清迷霧之功,但今日學界對之卻有不少疑難,撮其要為四:一是乾卦建始,二是八卦或六子卦建始之序,三是建候推算,四是納節氣之法。對京房義例的理解,牽一髮而動全身;徐昂之說,雖不無可商之處,但諸家說法,往往持論相異,未可遽證徐昂為必謬。徐昂遭疑之處,或正為京學本身隱晦處;但徐昂能於陸績之後,組織《京氏易傳》規則,使其略為可解,對京氏學研究確有開路之功及重大的里程意義。

英文摘要

Since Hanshu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theories of Yi (Learning of Change) are divided into two systems: the one is the classics, and the other is occult skills. In Hanshu, both the two systems are basically equated; however, in the latter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status of occult skills gradually turns down.Especially, Jing fang's theory of Yi is categorized in both systems. The classics and occult skills converg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five elements, which makes Jing fang quite outstanding the history of thought. However, ”Jingshi Yizhuan” is by no means easily understandable. With Xu ang's interpretation, ”Jingshi Yizhuan” get a little clearer. The paper tries to sum up Xu ang's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 some related argu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郜積意(2008)。論三卷本《京氏易傳》‧兼及京房的六日七分說。中國文哲研集刊,33,205-251。
    連結:
  2. 宋朱熹(1999)。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3.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5.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唐魏徵、唐令狐德棻(1982)。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7. 清朱彝尊、許維萍點校、馮曉庭點校、江永川點校(1997)。經義考。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
  8. 清紀昀總纂(2000)。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9. 漢司馬遷(196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0. 漢班固(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1. 戶田豐三郎(1968)。易經注釋史綱。東京:風間書屋。
  12. 王金凌(1994)。論京房的宇宙圖式。輔仁國文學報,9,175-238。
  13. 朱伯崑(1995)。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14. 江弘遠(2006)。京房易學流變考。臺中:瑞成書局。
  15. 宋會群(2003)。中國術數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6. 沈善洪編(1992)。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7. 冒懷辛整理、毛景華整理(2009)。冒鶴亭京氏易三種。成都:巴蜀書社。
  18. 唐頤(2009)。圖解京氏易傳。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 徐昂(2008)。京氏易傳箋。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20. 徐芹庭(1975)。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
  21. 許老居(2007)。京氏易傳闡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
  22. 郭彧(2007)。京氏易源流。北京:華夏出版社。
  23. 郭彧(2002)。京氏易傳導讀。濟南:齊魯書社。
  24. 章炳麟(1956)。中國語文學研究。臺北:中華書局。
  25. 鈴木由次郎(1963)。漢易研究。東京:明德出版社。
  26. 趙益(2005)。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北京:中華書局。
  27. 劉玉健(1996)。兩漢象數易學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8. 盧央(2001)。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智力(2018)。「兼收並採」與「因象立教」─《四庫全書總目》易學觀的探討。漢學研究,36(2),16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