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昭君和親故事與宋詩之創造思維

并列篇名

The Story of Wang Zhaojun' Political Marriage and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Song Poetry

DOI

10.6239/BOC.201112_(50).06

作者

張高評(Ko-Png Chang)

关键词

〈明妃曲〉 ; 昭君和親 ; 造創思維 ; 轉化創新 ; 宋詩 ; "Min Fei Qu" ; Wang Zhaojun's Political Marriage ; Creative Thinking ;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 Song Poetry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1 / 12 / 01)

页次

245 - 2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代自王安石作〈明妃曲二首〉,一時詩苑名家如梅堯臣、歐陽脩、司馬光、劉敞、曾鞏等皆有和作。終南宋之世,宋人所作歌詠昭君之同題詩凡153首以上。本文以六朝隋唐近90首昭君詠為對照組,發現同題詩之寫作,往往以創新變異爭勝。擬參考顧頡剛歷史演進方法、曾永義故事之基型展延學說,借鏡伊瑟爾讀者接受論,考察王昭君故事的五個系統,企圖發現詩中的空白、不確定處,探討詩人如何進行想像、填補、發揮、創造,特提其中之超勝意識、遺妍開發,以見其創造性思維。尤其強調「空白與未定性」,以述說北宋、南宋詩歌中王昭君形象之轉化與創新。如王安石〈明妃曲〉之翻案生新,同題競作之另闢谿徑,故事場景之創造性填補,昭君和親心曲之緣飾附會,對於昭君故事之演變,多有開拓創發之功。

英文摘要

Since Wang AnShi wrote ”Min Fei Qu”, famous poets in Song Dynasty, like Mei Yaochen, Ouyang Xiu, SiMa Guang, Liu Chang and Zeng Gong, tended to have works to reply to it. As a result, we could find more than 153 poems in Song Dynasty about Wang Zhaojun's story. Comparing with nearly 90 poems written in Six Dynasties to Tang, I found that poems on the same issues usually emphasize on inno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refore, I would refer to Ku Chiehkang's theory of processed history, Ceng Yongyi's theory of stories’ extension and variation from their original patterns and Wolfgang Ise's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nspect five systems found in Wang Zhaojun's stories, then demonstrate how poets make their works out of ordinary. I will use the sense of compet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complete aesthetic to show Song poetry's creative thinking, and focus on the void and vague points in poetry to discuss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Wang's images in Song Dynasty. Consequently, innovation of Wang AnShi's ”Min Fei Qu”, the other thinking in writing competition on the same issues, creative supplement of stories' scene, and detailed portraits of Wang's mental state would a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Zhaojun's sto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高評(2007)。〈明妃曲〉之同題競作與宋詩之創意研發—以王昭君之「悲怨不幸與琵琶傳恨」為例。中國學術年刊,29,85-114。
    連結:
  2. (1987)。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
  3. 宋王安石、宋李壁注(1993)。王荊文公詩李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郭茂倩(1984)。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5. 宋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6.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7. 周左丘明、楊伯峻注(1981)。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8. 明朗瑛(2001)。七修類稿。上海:上海書店。
  9. 明陶宗儀編(1988)。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南朝宋范曄(1986)。後漢書。臺北:世界書局。
  11.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1980)。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
  12. 清何文煥(1982)。歷代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3. 清吳之振輯、清呂留良輯(1988)。宋詩鈔。上海:三聯書店。
  14. 清康熙御定(1987)。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5. 清康熙御定(1983)。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清蔣士銓(1993)。忠雅堂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疏(1955)。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漢班固(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9. 丁福保編(1978)。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
  20. 王志剛(2004)。昭君題材詩文在日本的流播發展與《和漢朗咏集》。內蒙古大學學報,36(1),67-72。
  21. 王志剛(2008)。九世紀初期日本君臣的昭君母題詩作。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6(6),75-78。
  22. 王錫九(1993)。宋代的七言古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1998)。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可永雪編纂、余國欽編纂(2003)。歷代昭君文學作品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5. 伊瑟爾、金元浦譯、周寧譯(1991)。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 朱立元(1989)。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李世馨編選(2004)。昭君圖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8. 李斌城編(2002)。唐代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金元浦(1994)。空白與未定性:審美感性生成的中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4),68-75。
  30. 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31. 洪淑苓(2003)。交換女人—昭君故事的敘事、修辭與性別政治。國文學報,34,182-188。
  32. 柴劍虹(1991)。西域文史論稿。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33. 高國藩(2004)。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昭君論文選,呼和浩特:
  34. 張文德(2008)。王昭君故事的傳承與嬗變。上海:學林出版社。
  35. 張伯偉編校(2002)。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6. 張長明(1983)。試論西漢的漢匈關係及和親政策。江淮論壇,1983(6),86-88。
  37. 張高評(2000)。王昭君形象之流變與唐宋詩之異同—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
  38. 張高評(2009)。白戰體與宋詩之創意造語:禁體物詠雪詩及其因難見巧。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180-185。
  39. 張高評(2010)。王昭君和親主題之異化與深化─以《全宋詩》為例。中國文學學報,創刊號
  40. 張高評(2004)。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1. 張高評(2008)。創意造語與宋詩特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2. 許倬雲(2009)。我者與他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3. 陳尚君輯校(1992)。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清泉編(1985)。中國史學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5. 陳植鍔(1992)。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47. 程千帆(2001)。文論十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8. 程千帆(1992)。宋詩精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9. 項楚(1990)。敦煌變文選注。成都:巴蜀書社。
  50.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51. 溝口雄三(1998)。中國公私概念的發展。國外社會科學,1998(1),61。
  52. 溝口雄三、鄭靜譯、孫歌校(2011)。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三聯書店。
  53. 漆俠(2001)。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54. 熊莘耕(1985)。蘇軾的傳神說。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上海:
  55. 翟志成(2000)。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及其現代意涵。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
  56. 趙延花、馬冀(2005)。論焦延壽詠昭君詩的價值。內蒙古大學學報,37(4),37-40。
  57. 潘重規(1981)。補全唐詩新校。華岡文科學報,13,171-228。
  58. 滕守堯(1985)。審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鄧喬彬(2001)。中國繪畫思想史。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60. 鄧廣銘(2000)。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1. 魯迅(1990)。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62. 錢鍾書(1990)。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63. 謝柏梁(1993)。中國悲劇史綱。上海:學林出版社。
  64. 顧頡剛(1993)。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
  65. 顧頡剛編(1984)。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高評(2018)。宋人筆記論詩歌之新創自得。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