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戲劇、政治的三重奏:《周公攝政》與鄭光祖的雙重心境

并列篇名

A Trio of History, Drama, and Politics: Zhougong She Zheng and Zheng Guangzu's Double-minded Playwriting

DOI

10.6239/BOC.201112_(50).07

作者

汪詩珮(Shih-Pe Wang)

关键词

元雜劇 ; 周公攝政 ; 歷史劇 ; 尚書 ; 鄭光祖 ; Yuan drama ; Zhougong She Zheng (Zhougong as a Regent) ; historical play ; Shang Shu (The Book of History) ; Zheng Guangzu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1 / 12 / 01)

页次

275 - 3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元雜劇中的「歷史劇」談起,討論此一界定方式無法如實呈現元雜劇與「歷史/故事」的關係,因此主張以較為寬泛的「歷史故事劇」稱之,才能明瞭元雜劇中處處充斥的謬悠與隨心。在大部分戲不遵史實的情況下,《周公攝政》卻是當中的異數,以「不偏離正史」為主軸,不像一般「歷史故事劇」的謬悠、隨心或批判,反而帶有正面評價、宣傳教化的政治意義。本文將探討其「徵引史料」的書寫策略,深入其編寫及展演所可能具有的「政治」意味,反芻「歷史劇」與「當朝史」的映照解讀,重新理解作家創作時的幽微心志。鄭光祖一手寫「思漢隱喻」之戲,一手寫投合上好的應制戲,「雙重心志」的立場看似矛盾-雜劇既是其抒發心底聲音的自由文體,同時也是其懷抱功名之夢與晉身之階的唯一管道。然而,表面上的矛盾,骨子裡卻是合一的:在作品中,都映射出對於經典價值、政治典範與文化聖賢的認同,亦即「以儒治國」的思念與盼望。

英文摘要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is paper is about Zheng Guangzu's Zhougong She Zheng (Zhougong as a Regent), but it will firstly discuss about the genre of ”Yuan historical play.”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ical play” made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is not sufficient to include the distortion of the history existed in most Yuan plays, and that's why this paper inclines to extend this genre, giving it a wide-open name instead, ”the historical-story play”, which could contain the differences and distances betwee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ical plays”. Then, among Yuan historical-story plays, Zhougong She Zheng is an extraordinary case, because its plot and story follow ”Shang Shu (The Book of History)”, one of ”The Five Classic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Zheng's writing strategies showed in political propaganda, historical parallels, and literary metaphors. On the one hand, Zheng had written some plays involved of the thoughts of anti-Mongol's rule; on the other hand, Zheng wrote this play as the adoration to Mongol empire for pursuing his own prosperity. The double-minded purpose seemed to be contradictory, but it was correspondent in his deep mind.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is play and mid-Yuan politics, we found Zheng's terminal purpose was always the same: the respect of Han culture and the identity of Confucian ide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汪詩珮(2008)。文人化與折衷化的改編—從「元刊本」與《元曲選》的《薛仁貴》說起。漢學研究,26(1),137-164。
    連結:
  2. 汪詩珮(2010)。世變、文人、隱喻:元雜劇《王粲登樓》的視界。漢學研究,28(1)
    連結:
  3. 劉苑如(1996)。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
    連結:
  4.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6. 線上辭典:《漢典》(http://www.zdic.net/sousuo/)。
  7.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11。
  8. (1958)。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9. (2007)。新約聖經。台北:聖經資源中心。
  10. 元胡祇遹(1973)。紫山大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11. 元楊維禎(1971)。鐵厓古樂府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2. 元熊夢祥編、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1983)。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3. 明朱有燉、傅樂淑箋注(1995)。元宮詞百章箋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4. 明朱權、姚品文點校箋評、洛地審訂(2010)。太和正音譜箋評。北京:中華書局。
  15. 明何良俊(1997)。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
  16. 明宋濂(1997)。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明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上海:上海書局。
  18. 明高儒(2005)。百川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唐長孫無忌(1985)。隋書‧經籍志。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吳梅村、李學穎集評標校(1990)。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清錢曾(2006)。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注(1977)。史記會注考證。台北:中新書局。
  23. 丁合林(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十三經注疏編委會(2000)。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么書儀(1997)。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王亞萍(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沙,湖南大學。
  27. 王國維、黃仕忠講評(2010)。宋元戲曲史。上海:鳳凰出版社。
  28.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29. 李紀祥(2001)。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
  30. 汪詩珮(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
  31. 周良霄、顧菊英(2004)。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紀德君(2000)。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孫書磊(2004)。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孫楷第(1953)。也是園古今雜劇考。上海:上雜出版社。
  35. 徐沁君校(1980)。新校元刊雜劇三十種。北京:中華書局。
  36. 陳桂芬(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所。
  37. 陸林(1999)。元代戲劇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38. 傅海波編、崔瑞德編(1998)。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 傅惜華(1957)。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
  40. 曾永義(1997)。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1. 游宗蓉(1999)。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
  42. 楊伯峻譯注(1980)。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43. 鄭義源(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
  44. 鄭騫校注(1962)。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台北:世界書局。
  45. 羅錦堂(1976)。元雜劇本事考。台北:順先出版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汪詩珮(2013)。曲境、畫境、意境:《七里灘》與「富春山居圖」。中正漢學研究,21,179-228。
  2. (2019)。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知識編輯、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新史學,30(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