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

并列篇名

The Discussion on the Thought of Twofold Mystery of Cheng Hsuan-Ying according to His Commentary of Tao-Te Ching

DOI

10.6239/BOC.201112_(50).02

作者

鄭燦山(Tsan-Shan Cheng)

关键词

成玄英 ; 重玄 ; 道教思想 ; 道德經 ; 唐代 ; Cheng Hsuan-Ying ; twofold mystery ; Thought of Taoism ; Tao-Te Ching ; Tang dynasty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1 / 12 / 01)

页次

29 - 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聚焦於道教「重玄」的課題,這個課題涉及六朝末隋唐之際「道教」內部逐漸興起的新思潮-重玄思想,而唐初道教一代宗師道士成玄英,可謂集其大成者。成玄英對於「重玄思想」,進行較為全面而且深刻的論述,特別是其專著《老子義疏》,此書便成為本文討論的重點。對於「重玄」的課題,學術界一般習慣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之,特別是直接從思考「魏晉玄學」議題的問題意識切入,而逕將「重玄思想」接續於「魏晉玄學」之後,並作為其遺裔。或者關注「重玄思想」與佛教思想的比較,尤其是中觀學派的理論,往往成為重要的參照系統。筆者本文將透過反省前人的研究立場入手,進而討論前輩學者的研究方法;在如此的基礎性討論之下,希望重新定義成玄英的「重玄」概念。定義的改變,也將聯動引起研究方法與步驟的改變,對於文獻材料的運用與解讀,自然也會朝不同方向發展。筆者認為,上述「中國哲學史」性質的研究進路,固然稱便,但是如果從方法論的後設角度作反省,卻似乎也忽略了所謂「歷史」面向的問題,亦即「思想史」的問題。其次,關於「中國哲學史」性質的研究進路,若從研究議題的廣度反省,則主要觸及「魏晉玄學」與「佛學」,反倒忽略了「道教」內部的歷史發展事實與相關問題。所以,筆者本文的研究方法,將加強從「思想史」與「道教」的面向考察剖釋「重玄思想」,也就是關注「道教」內部的「思想史」事實之發掘,側重「道教」的主體性來思考所謂的「重玄思想」,並進而貞定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與特色。

英文摘要

The thought of twofold mystery (重玄) in Daoism is the main issue which this essay has focused on. And it is related to a new trend of thought which has been evolved interior Daoism among Six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The master priest Cheng Hsuan-Ying (成玄英) in early Tang dynasty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wofold mystery (重玄) in his book ”commentary of Tao-Te Ching” (《老子義疏》),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is research. Regard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twofold mystery (重玄), it has been analyzed by the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wofold mystery (重玄) has been regarded as a descendant of Wei-Jin Thought (魏晉玄學), directly followed the thought of Wei-Jin dynasties (魏晉). On the other hand, it occasionally plays a role of a comparison of Buddhism in academic research. We are going to review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o further discuss the methodologies of analysis the former scholars used. In this sense, we hope to redefine the concept of twofold mystery (重玄) of Cheng Hsuan-Ying (成玄英). With the new definition, we are able to develop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this issue. In the meantime, we can apply the text materials in different ways and lead it to a new interpret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鄭燦山(2006)。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為討論核心。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151-178。
    連結:
  2. (2001)。湯用彤全集。高雄:佛光出版社。
  3. 宋歐陽修、宋宋祁(1987)。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4. 金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1995)。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5.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1983)。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公司。
  6. 隋吉藏、韓廷傑校釋(1991)。三論玄義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7. Sharf, Robert H.(2005).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ese Buddhism : a reading of the treasure store treatis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8. 山田俊(1999)。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市:平樂寺書店。
  9. 中嶋隆藏(1992)。從現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宗教學研究,1992(1、2 合刊),16-30。
  10. 中嶋隆藏(1992)。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時期道教的中道觀。江西社會科學,1992(4),46-51。
  11. 王宗昱(2001)。《道教義樞》研究。上海:上海文化。
  12. 王承文(2002)。敦煌古靈寶經與晋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
  13. 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4. 石峻編(1981)。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15. 任繼愈(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
  16. 牟宗三(1986)。理則學。台北:正中書局。
  17. 吳汝鈞(1988)。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館。
  18. 李剛(2005)。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成都:巴蜀書社。
  19. 沙夫、夏志前譯、夏少偉譯(2009)。走進中國佛教:寶藏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辛冠潔編(1987)。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21. 砂山稔(1990)。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平河出版社。
  22. 唐君毅(1991)。唐君毅全集。台北:學生書局。
  23. 強昱(2002)。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
  24. 湯一介(2002)。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道家文化研究,北京:
  25. 黑格爾、賀麟譯、王太慶譯(1995)。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楊惠南(1992)。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7. 楊惠南(1989)。吉藏。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8. 楊儒賓(2000)。注莊的另一個故事─郭象與成玄英的論述。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縣大林鎮:
  29. 蒙文通(1987)。古學甄微。成都:巴蜀書社。
  30. 蒙文通(2001)。道書輯校十種。成都:巴蜀書社。
  31. 鄭萬耕(1992)。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公司。
  32. 鄭燦山(1999)。漢唐《道德經》註疏輯佚。國家圖書館館刊,2,145-203。
  33. 鄭燦山、國立編譯館編(2009)。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34. 盧國龍(1993)。中國重玄學。北京:人民中國。
  35. 戴璉璋(2002)。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6. 鎌田茂雄(1968)。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春秋社。
  37. 藤原高男(1967)。輯校贊道德經義疏。高松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研究紀要,2,67-152。
  38. 藤原高男(1975)。孫登老子注考。漢文學會會報,20,19-32。
  39. 嚴靈峰(1975)。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0. 嚴靈峰(1975)。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1. 嚴靈峰編(1966)。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廖雅慧(2014)。探析《道教義樞》中「有、無」的思想意義。中國學術年刊,36(1),23-44。
  2. 廖雅嫻(2017)。《道教義樞》〈道性義〉對佛性思想的吸收與轉折。漢學研究,35(1),105-134。
  3. 呂慧鈴(2021)。新道論:論「道體」與「體道」-王玄覽《玄珠錄》義理研析。漢學研究,39(4),51-91。
  4. 姚彥淇(2014)。試析成玄英《莊子疏》中「重玄」、「至論」與「體用」的關係。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0,85-101。
  5. (2020)。道教重玄學與佛教中觀學間的對比與交談:以成玄英與吉藏之方法論為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43,6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