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

并列篇名

Comprehension and Question of Move and Stillness in Neo-Confucianism

DOI

10.6239/BOC.201212_(52).01

作者

楊儒賓(Rur-Bin Yang)

关键词

悟 ; 動靜 ; 悖論 ; 太極動而生陽 ; 理發 ; 氣發理乘一途說 ; Comprehension ; move and stillness ; paradox ; Tai-ji's motion bringing out Yang ; disclosure of Li ; When Qi moving ; Li control the Qi at the same time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2 / 12 / 01)

页次

1 - 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理學有些爭議性很強的議題,其中頗有些議題牽涉到冥契經驗帶來的難題,比如:一多、有無、善惡等等,這些議題稱為冥契悖論難題。本文認為理學史上時常出現的「理之動靜」爭議可說是冥契論中的動靜難題。本文舉周敦頤的「太極動而生陽」、「動而無動」之說,以及李退溪的「理發」、「理動」、「理到」之論為例,指出這些論點的依據可能是出自冥契經驗的悖論性格。朱子的「理」之性格可能不是存有而不活動,而是超乎動靜的純動,動靜悖論可能是理學動態世界觀的理論來源。

英文摘要

There are some highly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Neo-Confucianism, and questions of mystic experience often involves in some of the topics, such as identity vs. plurity, being vs. nonexistence, good vs. evil etc. We call these issues the paradox about mystic experience. The frequent issue of move and stillness in Neo-Confucianism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question of move and stillness in mystic experience. For example, Zhou Dun-yi's ideas of ”Tai-ji's motion bringing out Yang” and ”moving but motionless” as well as Li Tui-xi's conceptions of ”disclosure of Li,” ”motion of Li,” and ”fulfillment of Li” are all possibly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adox about mystic experience. The characteristic of Zhu-Xi's idea of ”Li” could be authentic motion beyond the conception of move and stillness, instead of being without action. As a result, the paradox of move and stillness could be viewed as the source of Neo-Confucianism's comprehension of the world based on mo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9)。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press。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朱熹、陳俊明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6. 宋周敦頤(1990)。周敦頤集。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store press。
  7. 宋陳淳(1973)。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宋陸九淵(1980)。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楊時(1974)。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 宋楊簡(1991)。慈湖先生遺書。山東:山東友誼書社。
  11. 宋趙抃(1973)。清獻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宋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store press。
  13. 明王畿(2007)。王畿集。南京=NanJing:鳳凰出版社=Fenghuang press。
  14. Herman, Jonathan R.(2001).Human Heart, Heavenly Heart: Mystical Dimensions of Chu His's Neo-Confucianis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69(1),103-129.
  15.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Taipei:正中書局=Zhengzhong bookstore press。
  16. 牟宗三(1979)。心體與性體。臺北=Taipei:正中書局=Zhengzhong bookstore press。
  17. 吾妻重二(1994)。太極図の形成─儒佛道三教をめぐる再検討。日本中国学会報,46,73-86。
  18. 李申(1991)。太極圖淵源辨。周易研究,1991(1),24-35。
  19. 李明輝(2005)。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 李珥(2011)。栗谷先生全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李滉(2011)。退溪先生全書。重慶=Chongqing: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Xina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2. 林月惠(2010)。異曲同調─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3. 洪漢鼎編(2004)。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4. 崔英辰、邢麗菊譯(2008)。韓國儒學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25. 陳來(1988)。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 馮耀明(2009)。佛理、禪悟與邏輯。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香港:
  27. 楊祖漢(2005)。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8. 楊儒賓(2002)。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Taipei:
  29. 劉述先(1982)。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曹淑娟(2017)。園居體道―退溪陶山居遊的生活實踐與詮釋。臺大中文學報,57,197-248。
  2. 陳威瑨(2016)。伊藤仁齋、東涯父子對《太極圖說》的批判。清華學報,46(3),495-523。
  3. 許朝陽(2015)。理學中的寂感型態及其意義。國文學報,57,113-144。
  4. 林宣佑(2021)。牟宗三朱子「但理」説之檢討。漢學研究,39(1),245-285。
  5. 謝君讚(2015)。論《太極圖說》的宇宙論詮釋:以冥契主義為視野的討論。鵝湖月刊,484,9-21。
  6. 謝君讚(2018)。檢證《論語》-論孔子思想中的冥契主義向度。鵝湖學誌,61,45-92。
  7. 周欣婷(2013)。朱子《易》學的動靜觀: 從經學與理學的交涉談起。清華中文學報,10,379-439。
  8. (2017)。論楊簡的覺悟經驗及其修養論。揭諦: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學報,32,135-182。
  9. (2023)。在中國思考“本體”:以熊十力、張東蓀的對話爲線索。人文中國學報,36,299-339。
  10. (2024)。「動靜」範疇之典範革新:從《周易》、《中庸》到濂溪〈太極圖說〉再到丹溪《格致餘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8(2),4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