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

并列篇名

The Late Style of Bai Ju-Yi's Poetry

DOI

10.6239/BOC.201312.05

作者

陳家煌(Chia-Huang Chen)

关键词

白居易 ; 晚期風格 ; 薩依德 ; 詩人權力 ; 詩人技藝 ; Bai Ju-yi ; The late style ; Edward W. Said ; The poetic rights of options ; The poetic skills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3 / 12 / 01)

页次

113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自62歲卸任河南尹之後,優游自得,但是他晚期詩作卻呈現「與時調不同」(Untimely)的風格,例如題材重覆、語言結構鬆散。白居易晚年發展出屬於他自己「晚期風格」的特色,本文擬援用薩依德論晚期風格的理論,重新審視白居易晚期詩作,並且從詩人放棄政治權力、詩人在詩作上的技藝、詩人正視衰老等待死亡等三部分,從白居易晚期創作意識、詩歌形式、詩歌題材,討論白居易詩作的晚期風格,並對當時人及後人批評白居易晚期詩作的論述中,重新思考白居易詩作晚期風格的特點與價值,不讓白居易晚期詩作因為不符合時代潮流與詩評家的標準,而被誤讀他晚期力主「與時調不同」創作的用心。

英文摘要

After Bai Ju-yi resigned the mayor of Luoyang at age 62, Bai wrote a lot of poems that was regarded as untimely style, and reviewers criticized Bai since mid-Tang Dynasty till the present. But when we read the late style poetry of Bai, we may consider that Bai wrote these works was consciousness to arrange the shape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s. Bai abandoned the elegant forms and elaborate language of poetic expression, otherwise, he made his poetical style uncomplicated and inner-directed. Bai used the power to make the rights of options to choice the manner of old age, and admired the decline of his physical body to enjoy his longevity. During the duration of Bai's late life, Bai was fearless of his decrepitude and waited for his death constantly. The rights of options, the untimely poetic skills with self-confidence,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longevity, these three sections construct the late style of Ba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曹淑娟(2011)。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35,85-124。
    連結:
  2. 簡宗修(2001)。「白居易集」中的北宗文獻與北宗禪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6,215-242。
    連結:
  3.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 宋蘇轍(1990)。蘇轍集.欒城後集。北京:中華書局。
  5. 後晉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唐元稹、周相錄校注(2011)。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唐白居易、謝思煒校注(2011)。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 唐白居易、謝思煒校注(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9. 唐李林甫(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10. 唐李商隱、馮浩箋注(1981)。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
  11. 唐李肇(1991)。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
  12. 唐趙璘(1991)。新校因話錄。臺北:世界書局。
  13. 清汪立名(1991)。白香山詩集.白香山詩後集。臺北:世界書局。
  14. 清趙翼、霍松林校點(1998)。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5. 丁福保輯(1983)。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16. 下定雅弘(2006)。白楽天の愉悦—生きる叡智の輝き。東京:勉誠社。
  17. 下定雅弘(1996)。白氏文集を読む。東京:勉誠社。
  18. 川合康三、劉維治譯(2007)。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勾利軍(2007)。唐代東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吉川幸次郎、章培恒譯(2001)。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1. 艾德華.薩依德、彭淮棟譯(2010)。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臺北:麥田出版。
  22. 呂正惠(2008)。白居易的「中隱」觀及其矛盾。唐代文學研究,桂林:
  23. 岑仲勉(1990)。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
  24. 花房英樹(1960)。白氏文集の批判的研究。東京:彙文堂書店。
  25. 阿多諾、彭淮棟譯(2009)。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家煌(2009)。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
  27. 賈晉華(2001)。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蕭馳(2012)。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謝思煒(1997)。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簡宗修(2002)。評近人對「白居易集」佛教相關問題的研究—以「白居易集箋校」與「白居易與禪」為例。文與哲,1,147-193。
被引用次数
  1. 侯迺慧(2016)。防衛與療癒─從城市實踐論白居易兩京詩的心理意涵。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9,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