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真心、深情與清淨-《紅樓夢》獨特敘事的人物美學

并列篇名

Genuineness, Affection, and Purity and Tranquility-Aesthetics of Characters of Distinctive Narration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I

10.6239/BOC.201312.06

作者

林素玟(Su-Wen Lin)

关键词

紅樓夢 ; 敘事治療 ; 獨特結果 ; 人物美學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Narrative Therapy ; Distinctive Result ; Aesthetics of Characters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3 / 12 / 01)

页次

149 - 1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擬從小說美學的角度入手,以敘事治療作為研究方法,探尋《紅樓夢》作者的人物美學思想、敘事模式、療癒意義,以及創作心理等課題,期盼能勾勒出《紅樓夢》作者創作心理的意義與價值。本文共分四大重點:一為《紅樓夢》作者在文本中塑造有純真、認真、率真三類真心人正傳;二為多情、痴情與純情三類深情人群像;三為清潔、清明與清雅三類清淨人寫照。四為《紅樓夢》作者塑造此真心、深情與清淨的小說人物,其創作用心,乃在以「真」療「假」、以「情」療「理」、以「清」療「濁」。《紅樓夢》作者在人物美學的獨特敘事中,標舉「真心」、「深情」與「清淨」的人格之美,除了為生命中本自歷歷有人的閨閣女兒作傳,使其人格品貌不致泯滅於無形,並給予一己創傷生命帶來獨特的結果,造成重新生活的力量之外,另一用意,乃在對治因主流敘事所導致的文化病癥,企圖以人性之美來彌補清代醜惡澆薄的時代風俗。

英文摘要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vel aesthetics, this essay takes narrative therap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oughts of Cao Xueqin, the author of classic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on aesthetics of characters, narrative mode, meaning of healing, and psychology of cre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outlin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Cao's psychology of creation.This essay consists of four emphases. Firstly, in his classic novel, Cao shapes the main subject for three types of genuine people in purity, earnestness, and forthrightness and sincerity. Secondly, the author creates the group images of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 full affection, blind passion, and pure heart. Thirdly, Cao creates the portrayal of three types of pure and tranquil people in cleanness, clearness and brightness, and refinement. Fourthly, the author shapes the characters of genuineness, affection, and purity and tranquility in the novel, and his motive of creation lies in treating ”falsehood” with ”truth,” treating ”emotion” with ”rationality,” and treating ”confusion” with ”pur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素玟(2011)。《紅樓夢》創傷敘事的解構與療癒。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211-240。
    連結:
  2. 胡紹嘉(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34-38。
    連結:
  3. (1980)。紅樓夢卷。臺北:里仁出版社。
  4. 宋朱熹(1988)。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
  5. 明李贄(1975)。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
  6.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84)。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7. 王達敏(1997)。何處是歸程。河南:大象出版社。
  8. 吉兒.佛瑞德門、金恩.康姆斯、易之新譯(2006)。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文化。
  9. 朱嘉雯編(2003)。《紅樓夢》導讀。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10. 朱劍心(2006)。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艾皓德(1997)。《紅樓夢》的情心理學。紅樓夢學刊,1997(增刊),291-306。
  12. 余英時、周策縱(1985)。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13. 余國藩(2004)。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慾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
  14. 周汝昌(2007)。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5. 宗白華(1999)。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胡衍南(2009)。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17. 浦安迪(1997)。紅樓夢批語偏全。臺北:南天圖書有限公司。
  18. 袁濟喜(2000)。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
  20. 康來新(1985)。石頭渡海—紅樓夢散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 康來新(1981)。紅樓夢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2. 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23. 曹淑娟(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4. 郭玉雯(1994)。紅樓夢人物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25. 郭玉雯(2006)。《紅樓夢》淵源論─從神話到明清思想。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6. 陳萬益(1992)。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
  27. 陳慶浩(2010)。新編石頭記脂硯齋批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社。
  28. 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廖世德譯(2007)。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
  29. 程郁(2002)。近二十年中國大陸清代女性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0,177-197。
  30. 黃釗(1991)。帛書老子校注析。臺北:學生書局。
  31. 楊清惠(2011)。文法─金聖嘆小說評點之敘事美學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32. 葉舒憲編(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3. 詹丹(2004)。紅樓情榜。臺北:時報出版。
  34. 廖咸浩(1993)。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沈思。中外文學,22(2),85-99。
  35. 熊秉真編(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
  36. 劉再復(2006)。紅樓夢悟。香港:三聯書店。
  37. 歐麗娟(2006)。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
  38. 錢穆(1993)。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9. 龔鵬程(2005)。紅樓夢夢。臺北:學生書局。
  40. 龔鵬程(1993)。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林素玟(2014)。大旨談情─《紅樓夢》作者「試驗性自我」的建構。東華漢學,20,20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