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生產鄉土」到「科幻鄉土」-台灣新世代鄉土小說書寫類型的承繼與衍異
|
并列篇名
|
From 〞Homeland of Production〞 to 〞Scientific Homeland Fiction〞-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New Generational Homeland Fiction Writing Styles in Taiwan
|
DOI
|
10.6239/BOC.201406.09
|
作者
|
陳惠齡(Wei-Lin Chen)
|
关键词
|
生產鄉土性 ; 歷史-家族 ; 科幻 ; 新世代 ; 文類 ; 新鄉土小說 ; homeland of production ; history-family ; science fiction ; new generation ; genre ; new homeland fiction
|
期刊名称
|
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5期(2014 / 06 / 01)
|
页次
|
259
-
29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當以「世代」作為分析的概念,所謂前行代與新世代作家或可概分為文壇「主流」(姑以收錄於台灣文學史的經典名家為指標)與「潛流」(概指在多數學界與評論者眼中「文學血統」未臻純正卻具有潛力者),在二者之間自有其不可迴避的承繼與衍異的書寫現象。循是而論,當針對前行代作家所擁有書寫文類特徵而進行「重寫」或「改寫」時,特別是新世代作家群表現最多的「鄉土地誌」文類,其操作策略與書寫行為為何?又亟於形塑「作品辨識度」的新世代作家,在小說主題、文類的延展與轉異現象為何?基於上述問題意識及所涉及的「世代」理論觀點,本論文所研擬議題,主要以被歸類為「新鄉土書寫」流派的文學世代結構者,作為觀察對象,至於「新世代」的界定,大致即以年齡層落於1965年以後出生者為據。論述進程先是藉從新世代「生產新鄉土」作為上溯起點,繼則下探其所衍異而成擬歷史-家族的「魔魅鄉土」,以及晚近越界而寫就「末日小說」文類形式的「科幻鄉土」,作為觀測脈絡。
|
英文摘要
|
Based on 〞generation〞, writers of previous and new generations can be generally classified as 〞mainstream〞 of literary circle classical (writers of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otential stream〞 (potential writers without pure 〞literary blood〞 for academia and reviewers). Between them, there is inevitable writing phenomenon of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Based on the abov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generation〞, issues of this study will be based on the genres such as homeland topology, history-family story and science fiction imagination commonly presented by new generation writers. Subjects of 〞new generation〞 are defined as the writers born in 1965~ and classified as literary generation structure of 〞new homeland writing〞.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惠齡(2010)。「鄉土」語境的衍異與增生—九○年代以降台灣鄉土小說的書寫新貌。中外文學,39(1),85-127。
連結:
-
劉乃慈(2009)。九○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69-104。
連結:
-
劉乃慈(2012)。日常的非常—《流水帳》的抒情鄉土與敘事。台灣文學學報,20,99-126。
連結:
-
黃春明:〈鄉愁商品化〉,《自由時報》(副刊)(2006 年4 月6 日)。
-
王德威:〈生命中不安的光影——《靜止在樹上的羊》〉,《聯合報•讀書人周報》第43 版(1996年4 月8 日)。
-
Cresswell, Tim、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
-
Escarpit, Robert、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社。
-
巴赫金、白春仁譯(1998)。小說理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王德威(2002)。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 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
-
王聰威(2008)。濱線女兒。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王聰威(2008)。複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加斯東.巴舍拉、龔卓軍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
甘耀明(2003)。神秘列車。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甘耀明(2009)。殺鬼。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
-
甘耀明(2010)。喪禮上的故事。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
-
伊格言(2010)。噬夢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伊格言(2004)。甕中人。臺北:INK印刻出版社。
-
伊塔羅.卡爾維諾、吳潛誠校譯(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向陽(2009)。疆域無限的新詩。聯合文學,299,32-37。
-
朱天文(1992)。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出版社。
-
朱宥勳(2012)。甘耀明—童話筆法的歷史格局。聯合文學,331,38-39。
-
朱宥勲(2011)。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臺北:釀出版。
-
朱雙一(2002)。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
克朗、楊淑華譯(2005)。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吳明益(2007)。睡眠的航線。臺北:二魚文化出版社。
-
吳鈞堯(2012)。醒覺的火炬:70 後與六年級。聯合文學,331,62-75。
-
吳寧著(2007)。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瑞騰(1998)。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
-
李瑞騰(2009)。新鄉土新世代新世紀。聯合文學,299,20-25。
-
亞里斯多德、姚一葦譯註(1973)。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
-
拉曼.塞爾登編、劉象愚譯(2000)。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阿君.阿帕度萊、鄭義愷譯(2009)。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臺北:群學出版社。
-
哈琴、李揚譯(2009)。後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胡亞敏(2007)。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
-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
-
范銘如(2005)。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文學。
-
徐立忠(1989)。老人問題與對策—老人福利服務之探討與設計。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袁哲生(2000)。秀才的手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馬泰、顧愛彬譯、李瑞華譯(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
-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
高翊峰(2011)。幻艙。臺北:寶瓶文化出版社。
-
高翊峰(2002)。家,這個牢籠。臺北:爾雅出版社。
-
張愛玲(1997)。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
-
張誦聖(2001)。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
張耀仁(2011)。殺鬼,也殺神—面對甘耀明。明道文藝,419,77-81。
-
曹文軒(2002)。20 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宛茜(2009)。新世代面目模糊?。聯合文學,299,57-59。
-
陳思和(2009)。當代小說閱讀五種。香港:三聯書店。
-
陳思和(2011)。兩個新世紀的科幻。國家圖書館「百年小說研討會」
-
陳國偉(2012)。後1972 年的華文小說書寫:世代與記憶的倫理學。聯合文學,331,32-37。
-
陳淑瑤(2009)。流水帳。臺北:INK印刻文學。
-
陳惠齡(2010)。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台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
陳栢青(2011)。夢,作為一種技藝/記憶—伊格言《噬夢人》的技藝論。聯合文學,319,167-168。
-
童偉格(2010)。西北雨。臺北:INK印刻文學。
-
童偉格(2005)。無傷時代。臺北:印刻文學。
-
黃崇凱(2009)。創作場域的多音交響。聯合文學,299,66-71。
-
黃錦樹(2010)。貘的嘆息。聯合文學,310,52-54。
-
愛德華•卡爾、江政寬譯(2011)。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
-
楊照(2010)。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
葉石濤(1994)。展望臺灣文學。臺北:九歌出版社。
-
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譯(2008)。啟迪:班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
-
齊美爾、林榮遠編譯(2002)。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魯濱孫、何炳松譯(2012)。新史學。新史學:上海古籍出版社。
-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研院社研所。
-
賴志穎(2012)。凝結的場景,奔馳的人生。聯合文學,331,42-43。
-
駱以軍(2005)。降生十一星座。臺北:INK印刻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