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應劭《風俗通.服妖》所見災異說及其意義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Anomalies (Zaiyi) Theories in Fengsu Tongyi

DOI

10.6239/BOC.201406.02

作者

黃啟書(Chi-Shu Huang)

关键词

應劭 ; 風俗通 ; 災異 ; 五行 ; 續漢書 ; Ying Shao ; Fengsu tongyi (Common Meanings in Customs) ; anomalies (zaiyi) ; five elements (wuxing) ; Xu hanshu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Book of Han)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5期(2014 / 06 / 01)

页次

35 - 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應劭所著《風俗通》原有30卷,今惟見10卷。國內外學者雖多有論述,但鮮及其災異說者。歷經學者輯佚,尚可考得〈服妖〉一篇得略窺其災異說之梗概。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曾言應劭、董巴、譙周等人並撰建武以來災異。但因《續志》向未明確標示何人論述?致使研究困難。本文以《風俗通.服妖》所見災異材料為核心,並參考該書其他篇章、《漢書注》等足以與災異觀念佐證材料,試圖鉤勒應劭災異說之大略面貌。進而論述佚文所見災異說定名為〈服妖〉是否妥當?並討論應劭災異說所呈現的特色與意義。

英文摘要

Fengsu tongyi of Ying Shao is the famous academic book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bout the records of anomalies (zaiyi) in this books, scholars have collected 24 cases and named Fuyiao (weird clothing).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anomalies theories of Ying Shao, discuss whether the name of Fuyiao is appropriate and examine the changes of anomalies theories in the Eastern Han by comparing with Fengsu tongyi, chenwei (mystical Confucian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啟書(2013)。《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40,145-196。
    連結:
  2. 黃啟書(2011)。試論《續漢書•五行志》撰作及其體例因革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15,199-230。
    連結: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79)。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臺北:鼎文書局。
  5.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6. (1967)。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60)。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8. (2003)。後漢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
  9. (2009)。推十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0. 宋李昉(1959)。太平御覽。臺北:新興書局。
  11. 宋程頤(1987)。易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宋劉敞(1984)。公是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3. 南朝宋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4. 南朝齊沈約(1975)。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5. 唐房玄齡(1992)。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6. 唐劉知幾、浦起龍釋(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17. 唐魏徵(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18.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1982)。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19. 晉袁宏、周天游注(1987)。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 晉陳壽(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21. 清李道平、潘雨廷點校(1994)。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紀昀(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影印印書館。
  23. 清陸心源(1970)。儀顧堂集。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24. 清盧文弨(2005)。群書拾補。北京:學苑出版社。
  25. 漢王充、黃暉釋(1983)。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漢王符、汪繼培箋、彭鐸校正(1997)。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
  27. 漢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28. 漢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9. 漢劉珍、吳樹平注(2008)。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0. 漢應劭、王利器注(1988)。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31. 漢應劭、吳樹平釋(1980)。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2. 日原利國(1986)。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
  33. 池田秀三(1994)。《風俗通義》研究緒論(下)。中國古典研究,39,27-55。
  34. 串田久治(1999)。中國古代の「謠」と「予言」。東京:創文社。
  35. 串田久治、邢東風譯(1996)。漢代的「謠」與社會批判意識。中國哲學史,1-2,115-118。
  36. 佐野誠子(2003)。志怪書誕生の素地としての《風俗通義》:《風俗通義》における災異と怪異。中國:社會と文化,18,102-119。
  37. 余嘉錫(1965)。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38. 吳樹平(1988)。秦漢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39. 李劍國(2000)。二十卷本《搜神記》考。文獻,2000(4),56-81。
  40. 李劍國、孟琳(2006)。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59(4),427-433。
  41. 周俊勛(2003)。二十卷本《搜神記》的構成及整理。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140-143。
  42. 河野貴美子(2002)。《捜神記》の語る歴史:史書五行志との關係。二松,16,295-335。
  43. 胡適(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4. 陳槃(1991)。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
  45. 賀欣(2010)。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46. 黃啟書(2007)。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27,127-165。
  47. 黃啟書(2003)。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8. 影山輝國(1993)。東漢災異年表。實踐國文學,44,53-126。
被引用次数
  1. (2024)。先代帝王與土地所在:南朝會稽夏禹祠祀的文化互動與在地意義。中正漢學研究,43,13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