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吳澄《道德真經註》「心性論」探微-以理學詮釋《老子》的義理向度

并列篇名

Analyzing on "The Theory of Mind-Nature" of Wu Cheng's "Annotation of Daode Zhenjing"

DOI

10.6239/BOC.201412.02

作者

劉怡君(Yi-Chun Liu)

关键词

元代 ; 吳澄 ; 道德真經註 ; 老學 ; 理學 ; Yuan Dynasty ; Wu Cheng ; "Annotation of Daode Zhenjing" ; Neo-Confucianism ; Taoism

期刊名称

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14 / 12 / 01)

页次

35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吳澄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在元代學術史上與許衡並稱為元代二大儒宗,素有「南吳北許」的美譽,其《道德真經註》在時代思潮的籠罩之下,帶有濃厚的理學色彩,具體地反映出理學對老學發展的影響。《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僅有數處,理學卻極重視「心性」,吳澄如何以「心性之學」詮釋《老子》的義理思想,促使理學與老學在思想史的長河中相摩相盪,自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文首論吳澄「以心性之學詮解《老子》的視域」,再論其「去外妄」與「取內真」的主張,最後論其「工夫修養」的入路。研究所得成果對於建構中國學術思想史「儒道會通」的完整面貌,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英文摘要

It has been a topical issue about the coord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ince the Chin Dynasty. During the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had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that time. 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study that attracted professors to focus their studies on this era. If we evaluate the coord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oism, we could realize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aoism and establish a complete content of Chinese thoughts. Wu Cheng is a famous Neo-Confucian scholar in the Yuan Dynasty. Wu Cheng's "Annotation of Daode Zhenjing" which was being characterized as "merging Neo-Confucianism in Lao-ze", is worthy of our thorough resear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77)。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宋朱熹(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9. 宋朱熹(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10. 宋陸九淵(1979)。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1. 明宋濂(1979)。元史。臺北:鼎文書局。
  12. 清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清郭慶藩(1982)。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14. 江淑君(2010)。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臺北:學生書局。
  15. 江淑君(2001)。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兼論「儒道交涉」的老學視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7,119-144。
  16. 江淑君(2005)。宋代老子學的一個詮釋觀點—以《論語》、《孟子》解讀《老子》的面向。中國學術年刊,27,19-46。
  17. 牟宗三(1986)。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8. 何淑貞(1983)。吳草廬的生平。高雄師院學報,11,5-17。
  19. 侯外廬編、邱漢生編、張豈之編(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格奧爾格•加達默爾、洪漢鼎譯(1999)。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2. 馬丁•海德格爾、陳嘉映譯、王慶節譯(1987)。存在與時間。北京:三聯書店。
  23. 陳少峰(2001)。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4. 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黃釗(1991)。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1997)。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福田殖、連清吉譯(1998)。吳澄小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2),25-44。
  28. 劉固盛(2001)。北宋儒家學派的《老子》論釋與時代精神。西北大學學報,31(3),40-45。
  29. 劉固盛(2001)。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30. 劉固盛(2000)。《老子》哲學思想解釋的三次突破。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31-35。
  31. 劉怡君(2009)。吳澄理學「心性論」義理內蘊探微—兼論元代朱學與陸學的和會。國立臺北大學人文集刊,8,63-93。
  32. 劉怡君(2005)。吳澄《道德真經註》「道論」探析—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有鳯初鳴年刊,創刊號,31-58。
  33. 嚴靈峯編輯(1965)。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劉怡君(2020)。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心性論」探析。淡江中文學報,43,65-90。
  2. 劉怡君(2021)。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中國學術年刊,43(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