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由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探究影展議題型獎項之設立定位及其內涵

DOI

10.30385/JRTS.201612_(39).0004

作者

王慈華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廣播與電視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6 / 12 / 01)

页次

75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劉家蓁(2005)。焚燬性別對立的博物館事業:以柏林同志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9(2),33-39。
    連結:
  2. 張權(2015 年5 月30 日)。〈德國同志的婚姻平權現狀〉,《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2891
  3. 劉致昕(2015/07/25)。〈當男廁的門掛進國家歷史博物館,深入德國首次「同志歷史展」〉。《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87/article/3126
  4. Beachy, R.(2014).Gay Berlin: Birthplace of a Modern Identity.New York, USA:Vintage Books.
  5. Gamson, J.(1996).The Organizational Shaping of Collective Identity: The Case of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s in New York.Sociological Forum,11(2),231-261.
  6. Loist, S.(2011).Precarious Cultural Work: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Queer) Film Festivals.Screen,52(2),268-273.
  7. Näke, D.(Ed.)(2009).Program Guide for the 23th Teddy Award [Program Guide].Berlin, Germany:Teddy Award Produktion.
  8. Rich, B. R.(2013).New Queer Cinema: The Director's Cut.Durham NC, USA:Duke University Press.
  9. Schmidt, P.(Ed.)(2016).Program Guide for the 30th Teddy Award [Program Guide].Berlin, Germany:Teddy Award Produktion.
  10. Valck, M. D.(2007).Film Festivals: From European Geopolitics to Global Cinephilia.Amsterdam, Netherland: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1. 吳凡(2009)。電影○影展。台北:書林出版。
  12. 林杏鴻(2011)。台灣女性影展的核心觀眾群的消費與意義生產:從詮釋社群的觀點談起。文化研究月報,121,22-37。
  13. 紀大偉編(1997)。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 論述讀本。台北市:元尊文化。
  14. 陳儒修編、黃慧敏編、鄭玉菁編(1999)。凝視女像:56 種閱讀女性影展的方法。台北:遠流出版。
  15. 彭家維(2014)。「同志」視覺:從策展看香港同志影展的影像再生產。文化研究雙月報,103,24-48。
  16. 趙庭輝(2010)。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台北:Airiti Press。
被引用次数
  1. (2022)。台灣國際酷兒影展議題之研究:以2014年至2019年網路新聞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4(1),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