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何晏玄學新論

并列篇名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o Yen's Hsuan-hsueh

DOI

10.29653/LS.199906.0002

作者

周大興(Ta-Hsing Chow)

关键词

玄學 ; 道論 ; 無名論 ; Hsuan-hsueh ; Tao-lun ; Wu-min lun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1999 / 06 / 01)

页次

41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何晏是魏晉玄學的最初階段-正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與漢代流行的宇宙論或宇宙發生論不同,他與王弼共同建立了會通孔老、「以無爲本」的體用論形上學。在會通孔老、主張「無」爲天地萬物的形上本體方面,何晏的〈道論〉〈無名論〉雖然立論較爲粗疏,但可以視爲王弼玄學體系的雛形。本文由何晏現存的玄學思想片段著眼,重新檢討何晏與王弼二人玄學思想的同異。一方面,指出何晏「以無爲本」的形上學在玄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及其影響;另一方面,重新詮釋何晏與王弼對於聖人有情無情的爭論。作者認爲,何晏的人性論與王弼的人性論並無明顯對立,聖人有晴與聖人無情的辯論,重點不在情感的有無,而是二人對於情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何晏與王弼的玄學並無存在實質的對立,而是有一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英文摘要

Ho Yen (d. 249) and Wang Pi (226-249) have been known for their developing and articulating the concept of original non-being (pen-wu) in the beginning of Wei-Chin hsuan-hsueh. Unlike those who upheld the orthodox cosmology or cosmogony of the Han dynasties, Ho Yen and Wang Pi started to take up issues pertaining to metaphysics. Ho Yen emphasized the idea that non-being is nameless and formless. Wang Pi further developed thin nameless and formless non-being into the ultimate reality of all beings, which transcends all possible distinctions and descriptions.This paper compares Ho Yen's ”Tao-lun” and ”Wu-min lun” with Wang Pi's works. It points out, in conclusion,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continuity and correlation especially in these two thinkers' ideas of metaphysics and human nature. There is no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apparently opposite stances in hsuan-hsue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戴璉璋(1995)。王弼玄學思想的考察。鵝湖,14,36。
    連結:
  2. 晉張湛(1975)。列子注
  3. 晉陳壽(1985)。新校三國志
  4. 清劉寶楠(1968)。論語正義
  5. 清嚴可均(1982)。全三國文
  6. 清嚴可均。全晉文
  7. 魏王弼。論語釋疑
  8. 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
  9. 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
  10. 王曉毅。王弼評傳
  11. 王曉毅(1991)。中國文化的清流:正始之音
  12. 王曉毅(1994)。人物志譯注與研究
  13.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
  14. 余敦康(1991)。何晏王弼玄學新探
  15. 唐太宗(1988)。晉書
  16. 唐翼明(1992)。魏晉清談
  17. 殷翔(1986)。嵇康集注
  18. 許抗生(1992)。魏晉思想史
  19. 陳伯君(1985)。阮籍集校注
  20. 曾春海(1989)。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哲學與文化,16(9),32-39。
  21. 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論稿
  2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4)
  23. 馮友蘭。貞元六書〈下〉
  24. 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
  25. 楊冠政(1988)。世說新語校箋
  26. 樓宇烈(1981)。王弼集校釋
  27. 錢國盈(1992)。魏晉人性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6,37-38。
  28. 錢穆(1991)。莊老通辨
  29. 顏國明(1987)。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32,10。
被引用次数
  1. 陳德和(2001)。何晏貴無論探析。鵝湖學誌,27,33-61。
  2. 羅翌倫(2008)。王弼「崇本舉末」與「崇本息末」之辨—以《論》、《老》、《易》的互補觀點出發。東吳哲學學報,17,65-95。
  3. 吳冠宏(2007)。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42,55-86。
  4. 周大興(2014)。頓悟與漸修-謝靈運〈辨宗論〉重探。漢學研究,32(3),95-128。
  5. (2009)。文化人格的官能論—魏晉儒道思想的感官調和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6,7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