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孟子「不忍人之心」釋義

并列篇名

An Exposition of Mencian Concept of the Mind of Compassion

DOI

10.29653/LS.200012.0007

作者

林憶芝(Yik-Chi Lam)

关键词

孟子 ; 不忍人之心 ; 惻隱之心 ; 羞惡之心 ; 恭敬之心 ; 辭讓之心 ; 是非之心 ; 人禽之辨 ; 仁 ; 義 ; 禮 ; 智 ; Mencius ; mind of compassion ; mind of commiseration ; mind of shame ; mind of courtesy and modesty ; mind of right and wrong ; benevolence ; righteousness ; observance of the rites ; wisdom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00 / 12 / 01)

页次

207 - 2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因爲孟子以「不忍人之心」之有無來定人禽之異,「不忍人之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人之爲人的本質。在〈公孫丑上〉「孺子將入於井章」中,孟子藉著「孺子將入於井」一個例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而闡釋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乃仁義禮智四德的根本。本文旨在分析「不忍人之心」的性質,及其與「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關係。孟子認爲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皆源於「不藝人之心」,四心其實就是同一個「不忍人之心」,只是當人面對不同的事情,其心之不忍有不同的表現而已。人不忍無辜者遭遇不測,因爲人有「怵惕惻隱之心」;人不忍人格尊嚴受損害,因爲人有「羞惡之心」和「辭讓之心」;人不忍是非不分,因爲人有「是非之心」。這四心正是仁、義、禮、智四德的根本,所以「不忍人之心」是四德的總源頭。

英文摘要

The mind of compassion is a very importance concept in Mencius' moral theory. It is the mind which manifests itself as the compassionate feeling towards others' sufferings and what distinguish men from beasts. It is the origin of morality, what makes man human. With the famous illustration of an innocent child falling into a well (Mencius: 3A: 6), Mencius argues that every human being is born with such a mind of compassion. He then ramifies the manifestation into the mind of commiseration, the mind of shame, the mind of courtesy and the mind of right and wrong. They constitute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or virtues of yen, yi, li and chi.However, as the four are but manifestation of the mind of compassion upon different occasions, they are in fact the same one min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e of the mind of compass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four min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憶芝(2000)。孟子「不忍人之心」釋義。鵝湖學誌,25,207-243。
    連結:
  2. 孟子。離婁上。
  3. 孟子。離婁下。
  4. 孟子。告子下。
  5. 論語。季氏篇。
  6. 論語。里仁篇。
  7. 孟子。盡心上。
  8. 論語。八佾篇。
  9. 孟子。滕文公上。
  10. 司馬遷(1959)。史記。
  11.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
  12. 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
  13. 李瑞全(1993)。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
  14. 李瑞全(1993)。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
  15. 孟子。告子上。
  16. 孟子。離婁下。
  17. 金良年(1996)。孟子譯注。
  18. 姚永概(1999)。孟子講義。
  19.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
  20.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
  21.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
  22. 唐君毅(1992)。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23. 唐君毅(197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24. 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中國哲學之道之建立及其發展。
  25. 唐端正(1981)。先秦諸子論叢。
  26.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27. 許慎(1981)。說文解字。
  28. 陳特(1994)。倫理學釋論。
  29. 勞思光(1992)。新編中國哲學史。
  30. 焦循、沈文悼(1987)。孟子正義。
  31. 焦循、沈文悼(1987)。孟子正義。
  32.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
  33.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
  34.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
  35. 舒新城(1948)。辭海。
  36. 黃慧英(1995)。道德之關懷。
  37. 黃慧英(1995)。道德之關懷。
  38. 楊天字(1997)。禮記譯注。
  39. 楊天宇(1997)。禮記譯注。
  40. 楊伯峻(1988)。孟子譯注。
  41. 劉殿爵(1984)。英譯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