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攀龍對「靜」的體認-兼及對朱熹未發、已發說的修正

并列篇名

Kao Pan-lung's Comprehension of "Silence"-A Revision of Chu Shi's Expressed and Unexpressed Theories

DOI

10.29653/LS.200206.0004

作者

陳劍鍠(Chien-Huang Chen)

关键词

主靜之學 ; 道南學派 ; 已發 ; 未發 ; Silence Learning ; Taonan School ; expressed ; unexpressed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02 / 06 / 01)

页次

119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高攀龍是晚明東林學派的巨擘之一,極力講求靜功,曾優游涵泳於周敦頤的「主靜之學」;並承繼楊時之道南學脈,以修正朱熹的未發、已發說。高攀龍主張「學必以靜爲本,方有受用。」因爲講求性學的家明理學,其學問之道在於「性」,而「復性非靜不可學」,因此高華龍指出「靜以見性,見性自靜」,並強調「主靜之學,要在慎動」、「濂溪主靜,主於未發」,將周敦頤「主靜之學」落實在《中庸》已發、未發的問題上。高攀龍更進一步對楊時的「龜山指訣」和朱子「主敬」之說貫穿起來,調解楊時跟朱子間的差異。尤有進者,高攀龍透過陽明之說,回到朱子常已揚棄的「中和舊說」,並上溯至楊時的「觀中說」。朱子乃道南一脈之三傳(如以二程之洛學算起,則爲四傳),高攀龍在不違背宗朱的立場而提出個人見解,其立場是以朱子爲根基而上溯至二程,並在楊、羅、李之間游刃有餘,再反過來修正朱子。

英文摘要

Kao Pang-lung, an advocator of learning of ”Silence Skill”, was one of the most ootstaoding scholars of Tunglin School in late Ming Dynasty. He carried on Chou Tun-yi's ”Silence Learning” and Yang Shih'n ”Taonan School” to revise Chu Shi's both expressed & unexpressed theories. He believed that learning wouldn't be effectual without practicing of ”Silence”. ”Silence Learning” was said to be the sole approach to regain the ”Nature”, the core of the Sung & Ming Rationalist Scholars' basic tenets. Accordingly, Kao asserted that keeping silent would bring out one's nature, in consequence, the state of silence would be acquired. He also stressed that learning of silence needed to be prudent with actions. As a result, he locked Chou's ”Silence Learning” on the expressed and unexprensed issues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Kao furth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ang Shih's ”Kue-Shan-Chi-Chueh” and Chu Shi's ”Respect Theory”. Furthermore, he reverted to Chu's forsaken old ”Neutralism” and traced to Yang's ”Conceiving The Golden Mean” based on Yangming's doctrines. Chu Shi was regarded as the 3rd- generation heir to Taonan School (or the 4th-generation counting in the Two Chen's School). Without contradicting to Chu's conception, Kao brought forward his insight which was a blend of Yang, Lo & Lee's theories and revised Chu's theories reverse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劍鍠(2002)。高攀龍對「靜」的體認-兼及對朱熹未發、已發說的修正。鵝湖學誌,28,119-147。
    連結:
  2. 東林書院志
  3. 高子遺書
  4. 東林書院志
  5. 東林書院志
  6. 東林書院志
  7. 東林書院志
  8. 高子遺書
  9. 周敦頤集
  10. 高子遺書
  11. 高子遺書
  12. 朱子語類
  13. 高子遺書
  14. 高子遺書
  15. 高子遺書
  16. 二程全書
  17. 文集
  18. 高子遺書
  19. 高子遺書
  20. 周敦頤集
  21. 高子遺書
  22. 高子遺書
  23. 東林書院志
  24. 高子遺書
  25. 高子遺書
  26. 東林書院志
  27. 高子遺書
  28. 高子遺書
  29. 高子遺書
  30. 文淵閣四庫全書
  31. 論語集註
  32. 未發說。
  33. 高子遺書
  34. 高子遺書
  35.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36. 論語集註
  37. 東林書院志
  38. 高子遺書
  39. 太極圖說。周敦頤集,1,6。
  40. 高子遺書
  41. 高子遺書
  4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43. 東林書院志
  44. 高子遺書
  45. 四庫全書
  46. 高子遺書
  47. 東林書院志
  48. 高子遺書
  49. 遺書
  50. 高子遺書
  51. 丁福保(1990)。靜坐法精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王守仁、陳榮捷(1988)。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3. 朱熹。與湖南諸公論中和第一書
  54. 朱熹。張欽夫十書之第四書
  55. 朱熹(1980)。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6. 朱熹。與張欽夫十書之第三書
  57. 朱熹。中和舊說第一書
  58. 朱熹。中和舊說第二書
  59.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
  60. 牟宗三(1989)。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
  61.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
  62. 牟宗三(1990)。心體與性體曰。臺北:正中書局。
  63. 宋儒。書經•大禹謨
  64. 李侗、朱熹、岡田武彥(1972)。延平答問附補錄。臺北:廣文書局。
  65. 周敦頤、陳克明(1990)。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66. 周敦頤、陳克明(1990)。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67. 南懷瑾、徐芹庭(1990)。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 高廷珍(1968)。東林書院志。臺北:廣文書局。
  69. 高攀龍。東林書院志
  70. 高攀龍。高子遺書
  71. 高攀龍。高子遺書
  72. 高攀龍。高子遺書
  73. 張永儁(1988)。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4. 張永儁(1988)。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5. 張永儁。
  76. 張永儁。
  77. 張廷玉。明史
  78. 張廷玉。明史
  79. 張廷玉。明史
  80. 張廷玉(1987)。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81. 張岱年(1987)。中國哲學問題史。臺北:彙文堂出版社。
  82. 張岱年(1987)。中國哲學大綱
  83. 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84. 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85. 程伊川言。二程全書
  86. 程伊川言。遺書
  87. 程顥、程頤(1986)。二程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8. 華允誠。高子遺書
  89. 華允誠。高子遺書•卷未附錄
  90. 華允誠。高忠憲公年譜
  91. 馮天瑜(1986)。明清文化史散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92. 黃宗義。宋元學案
  93. 黃宗義。宋元學案
  94. 黃宗羲。宋元學案
  95. 黃宗羲。豫章學案。宋元學案,39,584。
  96. 黃宗羲。宋元學案
  97. 黃宗羲。宋元學案
  98. 黃宗羲。龜山學案,195。
  99. 黃宗羲。豫章學案。宋元學案,39,577-578。
  100. 黃宗羲(1992)。黃宗羲全集,25
  101. 黃宗羲(1992)。宋元學案,25
  102. 黃彰健(1976)。經學理學文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3. 楊時(1974)。答學者其一。楊龜山全集,21,898。
  104. 葉茂才、高攀龍。高子遺書。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
  105. 熊十力(1984)。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
  106. 熊十力。新唯識論•語體文本
  107. 熊十力(1992)。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北京:中華書局。
  108. 蔡仁厚。宋元學案
  109. 蔡仁厚(1988)。王陽明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110. 黎靖德、王星賢(1988)。朱子語類,62,1511-13。
  111. 黎靖德、王星賢(1988)。朱子語類,62,1513。
  112. 黎靖德、王星賢(1988)。朱子語類,62,1512。
  113. 黎靖德、王星賢(1988)。朱子語類,62,1507-16。
  114. 錢穆。朱子新學案,242。
  115. 錢穆(1986)。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16.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17. 錢穆(1986)。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楊菁(2011)。高攀龍的靜坐實踐及其體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2,3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