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

并列篇名

The New Definition of Heaven Principle (t'ien-li) and Its Realization in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DOI

10.29653/LS.200206.0003

作者

鄧克銘(Keh-Ming Deng)

关键词

王陽明 ; 朱子 ; 心學 ; 良知 ; 天理 ; Wang Yang-ming ; Chu Hsi ; hsin-hsueh ; liang-chih ; t'ien-li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02 / 06 / 01)

页次

79 - 1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天理是宋明理學中之重要概念。王陽明屢言天理,但又不採程朱之解釋,就其所常說之「心之本體即是天理」、「良知即是天理」以觀,天理乃作爲心之本體(良知)之呈現狀態或效果而存在。其與程朱理學中天理的涵義有何重要之理論分辨,而足以自成一新說?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本文說明陽明心學中之天理與心之本體及良知之關係,批評朱子「析心與理爲二」之理論依據,及天理在實現上所面臨之客觀性的要求。經由陽明相關文獻之理論分析及與朱子之天理觀的對照,期較完整地說明陽明心學中之天理觀的新義,以進一步瞭解陽明心學之特色及其實踐上之相關問題。

英文摘要

Heaven Principle (t'ien-li 天理) is an important conception in Sung-Ming's Neo-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 mentioned the term of Heaven Principle mere than once, but he did net adopt the explanation of Heaven Principle by Ch'eng-Chu School. As for Wang, Heaven Principle was regarded as an effect or original situa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Mind (liang-chih 良知).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Wang Yang-ming's understanding of Heaven Principle and that of Chu Hsi, and make sure that Wang's new interpretation contributed a new dimen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ism.The author explained the relation of Heaven Principle and the substance of Mind in Wang Yang-wing's philosophy, then reflected the background of Yang-ming's criticism of Chu His's doctrine 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Yang-ming's view point of Heaven Principle. By analyzing Yang-ming's related text and comparing it with Chu His's theory, we could evaluate precisely the contribution and restriction of Yang-ming's achieve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鄧克銘(2002)。王陽明之天理觀的新義及其實現。鵝湖學誌,28,79-117。
    連結:
  2. 明儒學案
  3.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4.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5. 楞伽經
  6.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7.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8.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9. 答顧東橋書
  10. 良知天理之即體即用義。
  11. 傳習錄
  12.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13.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14. 傳習錄
  15. 大學或問。臺北:商務印書館。
  16. 大學或問。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8.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19. 明儒學案
  20. 陽明年譜
  21. 陽明全書
  22.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3. 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公司影印。
  24. 答陸原靜第一書
  25. 傳習錄
  26.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27. 答陸原靜第二書
  28.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9.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30. 年譜。
  31.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32. 傳習錄
  33. 傳習錄
  34. 陽明說辨三。
  35. 困知記
  36. 傳習錄
  37.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38. 大學或問。臺北:商務印書館。
  39. 傳習錄
  40.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41. 傅習錄
  42. 傳習錄
  43.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4. 陽明全書
  45.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6. (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7. 陽明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48. 大學問。
  49. 日人荒木見悟(1984)。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出版社。
  50. 王陽明。大學古本序
  51. 王陽明(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52. 古清美(1990)。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53. 成中英(1983)。論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與「大學問」所涵攝的知識問題-兼論朱子「理」的創見。東吳大學哲學系傅習錄,2
  54. 成中英(1989)。論孔子之知與朱子之理。知識與價值,156-171。
  55. 朱子(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56. 朱子(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57. 朱子(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58. 朱子(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59. 朱子(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60.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61. 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62.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63. 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64. 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65.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
  66. 牟宗三。宋明儒之分系。
  67. 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68. 牟宗三(198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69. 李杜(1985)。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70. 杜維明(1992)。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71. 姜允明(1996)。東亞文化的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72. 唐•淨覺。楞伽師資記
  73.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74.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75. 唐君毅(1991)。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76.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
  77.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78. 唐君毅(1991)。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79.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0.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82.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3.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4.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5.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
  86.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7.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8.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學生書局。
  89. 徐愛。浙中王門學案一。
  90. 荒木見悟。陽明學評價の問題。
  91. 高攀龍。高子遺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92. 陳來(1997)。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93. 陳淳(1983)。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9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9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96.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97.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98.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99.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0.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1.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2.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3.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6.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7.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8.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09.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0.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1.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2.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3.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6.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7.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8.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19.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0.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1.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2.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3.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6.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7.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8.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29.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0.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1. 陳榮捷(1984)。王陽明與禪。臺北:學生書局。
  132.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3.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5.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6.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7.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8.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39.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40.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41.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42.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43.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144. 陳榮捷(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學生書局。
  145. 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3,418。
  146.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147. 陽明。天泉問答。
  148. 陽明。心與理爲二。
  149. 陽明。心與理爲二。
  150. 陽明。心與理爲二。
  151. 陽明。心與理爲二。
  152. 黃宗羲。東林學案一。
  153.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54.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55.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56. 黃宗羲。明儒學案
  157.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58.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59. 黃宗羲(1987)。明儒學案。臺北:里仁書局。
  160. 黃宗羲。東林學案一。
  161. 溝口雄三、林右崇(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162. 溝口雄三嗣後(1995)。中國といろ視座。東京:平凡社。
  163. 劉述先(1995)。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
  164. 劉蕺山。陽明傅信錄
  165. 蔡仁厚(1974)。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
  166.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67.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68. 錢穆。朱子新學案
  169. 錢穆。朱子新學案
  170.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71. 錢穆。朱子論格物
  172. 錢穆(1989)。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
  173. 戴君仁(1969)。大陸雜誌
  174. 戴君仁(1969)。大陸雜誌
  175. 戴君仁(1983)。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76.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
  177. 鍾彩鈞(198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78. 鍾彩鈞(1992)。二程本體論要旨-從自然論向目的論的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99-406。
  179. 鍾彩鈞(198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04)。論王陽明之「知為心體」及其與禪宗的比較。漢學研究,22(2),29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