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方法論下的春秋觀:朱子的春秋學

并列篇名

Understanding the Chun Qiu in According to Methodology-Zhu Xi's Interpretation

DOI

10.29653/LS.200706.0002

作者

丁亞傑(Ya-Chien Ting)

关键词

春秋 ; 朱子 ; 敘事 ; 義例 ; Chun Qiu ; Zhu Zi ; descriptive event ; example and norm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7 / 06 / 01)

页次

47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子以事件為解《春秋》的方法,質疑以義例解《春秋》的效果,這些是朱子《春秋》學基本觀點,本文就在分析這些問題。傳統解《春秋》是藉條例以知事件的意義,朱子則不然,盡去這些條例,認為從事件入手即已足夠解釋經義。可是事中之理,未必的當,於是尋求事外之理,此時已漸漸從敘事解經,轉向義理通經,這是方向的改變;從見事明義,轉向以義斷事,這才是方向的逆轉,也是朱子解《春秋》的方法所在。從本題可延伸至下述兩個問題:事件與意義:經由敘事者敘述,同一事件因事件位置、敘述語言,會有不同的意義,未必如此確定見事即何知義。義例與意義:義例顯然是讀者追尋作者之意而發展出的解經方法,每一條例,其後均有價值判斷,逐條分析,可見出後代解經者的思想內涵。

英文摘要

Zhu Zi interpreted Chun Qiu based on event. He doubted the effect of interpreting Chun Qiu by meaning. This is elementary perspective of Zhu Xi's Chun Qiu.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se issues.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hun Qiu was to discover meaning by way of examples, Zhu Zi didn't think so. He pointed that by way of event was enough to interpret meaning, but the reason must not be proper. So searching for reason hidden in event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interpreting ”Jing” by descriptive event. Transforming of interpreting Jing by reason was the change of direction. From explaining meaning by event to determining meaning by event, that was sharp turnover of direction. That was methodology of Zhu Zi's interpretation of Chun Qiu. Following this issue, it could expand two topics, i.e. event and meaning. By the description of narrater, the same event could lead to different meanings because of position to the event and the used language. It could not be assure that event must be matched to certain meaning. Second: examples and meaning. Apparently, examples are the methodology developed by reader's searching for author's intention. Every examples represented some kinds of value judgment. Interpreter's content of thought could be discovered by analysis of every examp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春秋左傳正義
  2. (1997)。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 (1998)。敘事與解釋——左傳的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4. 朱子語類·春秋·綱領
  5. 襄公下
  6. 春秋左傳正義
  7. 二程集
  8. 春秋左傳正義
  9. (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10. 春秋左傳正義
  11. 春秋左傳正義
  12. 春秋左傳正義
  13. 春秋劉專正義·隱公元年
  14. 春秋釋例·公即位例
  15. 朱子語類
  16. 二程集
  17. 四部叢刊續編。臺北:里灣商務印書館。
  18. (197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1989)。經學通論·春秋·論春秋借事明義之旨止是借當時之事作一樣子其事之合與不合備與不備本所不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1989)。杜預及其春秋左氏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21. (1983)。漢儒賈逵之春秋左氏學。臺南:興業圖書公司。
  22. 春秋胡氏傳·文公上
  23. 春秋胡氏傳·桓公上
  24. 國史要義·史例
  25. 春秋左傳正義
  26. 春秋釋例·公即位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7. 史通通釋
  28. (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1990)。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北京:中華書局。
  30. 朱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春秋·經。臺北:文津出版社。
  31. 唐孔穎達(1982)。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唐徐彥(1982)。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唐楊士勛(1982)。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4. 清浦起龍(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35. 卡西勒、甘陽譯(1997)。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36. 早川、柳之元譯(1875)。符號。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37. 見霍克思撰、高炳中譯。論隱喻。北京:昆侖出版社。
  38. 周振甫。文心雕龍·史傳。臺北:里仁書局。
  39. 姚振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威廉·K·維姆薩特、蒙羅·C·比爾茲利、趙毅衡編(2001)。「新批評」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41. 柳詰微(1976)。國史要義·史義。臺北:正中書局。
  42. 徐元誥撰徐元誥撰、王樹民點校、沈長雲點校(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43. 馬驌。左傳事緯。臺北:廣文書局。
  44. 高士奇、楊伯峻點校。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
  45. 許冠三。史學與史學方法。臺北:萬年青書店。
  46. 陳明福譯(1987)。歷史的理念。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47. 陳淳撰、熊國禎點校、高流水點校(1983)。北溪字義·理。北京:中華書局。
  48. 陳槃(1993)。左氏春秋義例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9. 愛德華·卡爾=Edward Hallet Carr撰、吳柱存譯、劉北城編、陳新編(2006)。史學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0.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51. 蔡英俊(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2. 蘇輿撰、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53.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
  54. 龔鵬程(2001)。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55. 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丁亞傑(2008)。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5,37-82。
  2. 劉德明(2009)。湛若水《春秋》學初探——論湛若水對《春秋》定位及解經方法。興大中文學報,25,165-190。
  3. 劉德明(2016)。「王霸之辨」在《春秋》解經中的運用與反省─以朱熹及張洽的觀點為核心。中正漢學研究,27,117-142。
  4. 劉德明(2017)。父子君臣─春秋三傳與宋代理學家對蒯聵、衛輒評論之比較。漢學研究,35(1),135-164。
  5. 謝秉憲(2015)。黃仲炎《春秋通說》對「褒貶」的省思。中國文學研究,40,17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