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牟宗三先生論荀子禮義之統析辨
|
并列篇名
|
Analysis for Mou Tsung-san's View of Xunzi's Perspectives of the Ceremony and Morality
|
DOI
|
10.29653/LS.200912.0002
|
作者
|
楊自平(Tzu-Ping Yang)
|
关键词
|
荀子 ; 牟宗三 ; 禮義之統 ; 成德之教 ; Xunzi ; Mou Tsung-san ; The principles of Ceremony and Morality ; the teaching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
期刊名称
|
鵝湖學誌
|
卷期/出版年月
|
43期(2009 / 12 / 01)
|
页次
|
37
-
7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旨在說明牟宗三先生如何論述荀子禮義之統,以及補充牟氏所未言及的成德之教。牟氏將荀子思想放在當時的時代環境及整個學術發展來看,說明禮義之統在政治、文化面向的意義。然而,對於禮義之統在成德之教面向的意義,卻未予關注。透過荀子成德之教的探討,可以說明為何荀子認為君子、聖人能推行禮義;更重要的是,成德之教能說明人為何會學習禮義。並實踐禮義。因此,成德之教實為荀子禮義之統重要的面向,值得重視。
|
英文摘要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ain Mou Tsung-sun's advanced analysis for Xunzi's perspectives of the Ceremony und Morality as well as to complement the teaching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that Mou doesn't mention. Mou interprets Xunzi'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s of its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which helps to shed light o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eanings. Whereas, Mou pays little attention to furthering the teaching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extending from the principles of Ceremony and Morality. Xunzi's teaching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helps us understand why virtuous gentlemen and saints are capable of practicing Cercmony and Morality. Furthermore, the teaching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is actually the main reason that explains why people learn and practice Ceremony and Morality. To sum up. Xunzi's thought of cultivation of virtues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dimension to make his theory of Ceremony and Morality complet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伍振勳(2008)。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漢學研究,26(1),35-66。
連結:
-
陳福濱(2008)。荀子的禮論思想及其價值。哲學與文化,35(10),25-43。
連結:
-
潘小慧(2008)。禮義、禮情及禮文-荀子禮論哲學的特點。哲學與文化,35(10),45-63。
連結:
-
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
-
朱熹(1991)。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長安出版社。
-
牟宗三(1988)。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牟宗三(1990)。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
吳進安(2006)。荀子「明分使群」觀念解析及其社會意義。漢學研究集刊,3,221-239。
-
岑溢成(1979)。道德的兩重經常義。鵝湖月刊,5(5),21。
-
岑溢成(1989)。荀子性惡論析辯。鵝湖學誌,3,37-58。
-
李國娟(2008)。荀子「先王制禮論」的再審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6-20。
-
林素英(2006)。從「修六禮明七教」之角度論荀子禮教思想之限制。漢學研究集刊,3,55-78。
-
侯外廬(1992)。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韋政通(1997)。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徐復觀(1996)。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陳迎年(2008)。荀子命運的歷史沉浮與中國哲學的現代意識-兼評牟宗三的荀子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04-108。
-
陸建華(2003)。荀子禮法關係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8-23。
-
勞思光(199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
惠吉興(1995)。荀子禮論研究。河北學刊,4,48-53。
-
楊少涵(2007)。論荀子隆禮重法的軍事倫理思想-從孔孟荀評管子論王霸說開去。蘭州學刊,5,183、184、113。
-
楊秀宮(1998)。從「禮衍生法」的觀點論荀子禮法思想的特色。東海學報,39,87-109。
-
榮虎只(2009)。荀子禮學思想結構整體性探析。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
-
劉濤(2008)。「禮論」與「王制」:荀子對儒學制度化的理論貢獻。江淮論壇,4,178-182。
-
蔡仁厚(1999)。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黎紅雷(2004)。禮道·禮教·禮治:荀子哲學建構新探。現代哲學,4,65-70。
-
韓德民(1998)。論荀子的禮法觀。社會科學戰線,4,77-87。
-
饒彬(1974)。荀子對於禮學的重要建設。師大學報,19,51-60。
|
被引用次数
|
-
賴柯助,梁奮程(2021)。再論荀學「禮義」的意義:理論一致性與道德動力為探究的進路。鵝湖學誌,67,1-52。
-
李瑞全(2012)。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詢之孔門承傳之取向。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0,2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