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明末以儒義融通三教之心體觀-以王龍溪與林兆恩爲例

并列篇名

On the Views of Xin Ti (心體) Were Based on Confucian Thought to Merge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 by Wang Long-xi (王龍溪) and Lin Chao-en (林兆恩)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DOI

10.29653/LS.201006.0003

作者

唐經欽(Jing-Ching Tang)

关键词

王龍溪 ; 林兆恩 ; 良知 ; 心體 ; 三教 ; Wang Long-xi ; Lin Chao-en ; conscience ; xin ti ; Three-Doctrine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44期(2010 / 06 / 01)

页次

85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晚明三教融通思潮波濤洶湧,在當時已為各教思想家不容忽視之議題,然各思想家融通之進路卻又分別持一己之定見為主體,其中,王龍溪與林兆恩皆受陽明思想影響,且兩者之三教觀明顯站在儒家本位以融攝佛道,然兩者不論是主「良知範圍三教」或「三教合一」思想,皆涉及合一或融攝之義理基礎問題,故本文擬探討王龍溪與林兆恩之良知心體觀,並針對其體用觀及虛寂性作比較研究,以釐清清兩者同異之旨,籍以呈顯秉儒義融通三教心體觀之不同樣貌。

英文摘要

The thinkers nearly didn't permit to neglect the topic during the climax of Three-in-one Doctrine in middle-and-late-periods of Ming Dynasty. But the thinkers follow their religious ideas in merging way. Both Wang Long-xi (王龍溪) and Lin Chao-en (林兆恩) were affected by the thought of Wang Yang-ming. Their views of Three-Doctrine were based on Confucian thought to merge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 However, no matter it wan the Three-Doctrine to be included in conscience in Wang Long-xi's theory, or the Three-in-one Doctrine of Lin Chao-en's theory, both referred to the foundation of mergence. So I will research the conscious views between Wang Long-xi and Lin Chao-en. Also I will compare the views of ”ti yong (體用)” and ”xu ji” (虛寂) to distinguish their same and different opinions. By way of the comparison, I will display the multiples based on Confucian thought to merge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經欽(2009)。林兆恩心體觀探討。鵝湖學誌,42,95-138。
    連結:
  2. 高瑋謙(2007)。王龍溪「見在良知」說析論。鵝湖學誌,38,117-171。
    連結:
  3.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四部備要叢書,1936。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明.林兆恩,《林子四書正義》,民國7年悟本堂、省心堂重刻本,大陸福建省圖書館藏書。
  6. (1997)。四庫焚燬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7. (2001)。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濟南:齊魯出版社。
  8. (1989)。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9.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10. 宋張載(1979)。張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宋程顥、宋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出版社。
  12. 明王守仁(1985)。王文成公全書。臺北:中華書局。
  13. 明王畿(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4. 明陸長庚(1965)。老子道德經玄覽。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明澫益智旭(1997)。四書澫益解。南投:中臺山佛教基金會。
  16. 明羅洪先(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7. 清陳衷瑜編(1998)。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8. Berling, Judith A.(1980).The Syncretic Religion of Lin Chao-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 牟宗三(199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1.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牟鍾鑒、張踐(2003)。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3. 何善蒙(2006)。林兆恩「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淺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203-216。
  24. 吳伯曜(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
  25.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6. 林國平(1992)。林兆恩與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唐經欽(2009)。論林兆恩之格物工夫。當代儒學研究,6,149-174。
  29. 唐經欽(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30. 酒井忠夫(1972)。中國善書の研究。國書刊行會。
  31. 馬西沙、韓秉方(2004)。中國民間宗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高瑋謙(2008)。王龍溪「見在良知」說下對良知本體之特殊洞見。揭諦,14,111-158。
  33. 曹越編(2005)。明清四大高僧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4. 陳榮捷編(1992)。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5. 勞思光(1990)。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6. 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北京:三聯書店。
  37. 黃泊凱(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38. 趙偉(2009)。林兆恩與明末三教合一論比較。東方論壇,2,95-103+124。
  39. 鄭志明(1988)。明代三一教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0. 鄭志明(1987)。林兆恩與晚明王學。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
  41. 鄧克銘(2004)。王龍溪之虛寂說的特色。文與哲,5,155-174。
被引用次数
  1. 唐經欽(2012)。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9,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