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爲居間型態的意義

并列篇名

Kant and 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 From Correction to Mediation

DOI

10.29653/LS.200412.0003

作者

楊祖漢(Cho-Hon Yang)

关键词

陽明學派 ; 康德 ; 道德情感 ; 居間型態 ; 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 ; Kant ; Moral feeling ; Middle Position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04 / 12 / 06)

页次

149 - 2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王學流弊的成因,學界討論已多,本文希望藉康德對自由與道德法則之先後之思考,提出一較新的看法。吾人認為,王龍溪及羅近溪的工夫入路,都是從自由契入,而且此自由是化境下的本心之自由,是聖人境界;以此作為入道途徑,而不先之以對道德法則的體悟,是不能免於蕩越的。又牟宗三先生說,以康德的道德哲學和儒學比較,康德是朱子與陸、王間的居間型態,吾人順此意作進一步思考,認為康德的說法,對於儒學此兩大系,或可以有作為中介橋梁的意義。

英文摘要

It is true that there are already a lot of works on the cause of the negative aspect of the School of Wang Yang-ming. In terms of Kant's thesis of the methodological priority of moral principle over freedom, this paper will develop a new explanation. Briefly, both Wang Lung-hsi and Lo Chin-hsi granted a primacy to freedom. For them, the freedom of the manifested original mind is nothing but the stage of the sage. However, such an approach can only end up with indulgence. In addition, accordion to Mou Tsung-san, Kant's philosophy signifies a middle position between Lu Hsiang-shan and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on the one hand, and Chu-hsi's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show that Mou's idea can help us to develop a new way in synthesizing these two philosophical doctrin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楊祖漢(2004)。從王學的流弊看康德道德哲學作為居間型態的意義。鵝湖學誌,33,149-206。
    連結:
  2. Immanuel Kant,Mary Gregor(1997).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Immanuel Kant,Werner S. Pluhar(2002).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4. Lewis White Beck(1960).A commentary on Kant`s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王守仁(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6. 王守仁(1974)。傳習錄。台灣:台灣商務書局。
  7. 王畿(1970)。王龍溪全集。台北:華文書局。
  8. 朱熹(1986)。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
  9. 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台灣:台灣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
  11. 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灣:台灣學生書局。
  12. 亨利•E.阿利森、陳虎平(2001)。康德的自由理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3. 吳震(2002)。中國理學。上海:東方出版社。
  14.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
  15. 李慶龍(1999)。台灣,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16. 胡宏。知言
  17. 胡宏。四庫全書
  18. 唐君毅(1975)。中國哲學原論。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
  19. 康德、韓水法(1999)。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張載(1983)。張載集。台北:漢京。
  21. 陸九淵(1987)。象山全集。台北:中華書局。
  22. 程顥、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3. 黃宗羲(1974)。明儒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4. 羅汝芳。盱江羅近溪先生全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被引用次数
  1. 陳憲中(2018)。九諦九解問題之探究。鵝湖月刊,519,36-52。
  2. 謝居憲(2010)。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3,141-184。
  3. 袁光儀(2012)。自律與自由—耿定向與李卓吾學術論爭之意義探討。鵝湖學誌,49,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