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五峰、蕺山系之哲學意義

并列篇名

On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the Genealogy from Hu Hong toLiu Jishan

DOI

10.29653/LS.201112.0005

作者

陳佳銘(Chia-Ming Chen)

关键词

牟宗三 ; 以心著性 ; 胡五峰 ; 劉蕺山 ; 五峰蕺山系 ; 本體宇宙論 ; 儒家道德形上學 ; Mou Zong-San ; Revealing Human Nature with Heart ; the system of Hu Hong and Liu Jishan ; Hu Hong (胡五峰) ; Liu Jishan ; Onto-cosmology ; Moral metaphysical of Confucianism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1 / 12 / 01)

页次

141 - 1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即在於討論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五峰、蕺山系的意義,與其用心之所在。首先,本文指出牟先先以為「五峰、蕺山系」的哲學意義,是在於能把握儒家主觀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也就是結合了《論語》、《孟子》強調道德主體性的心性論,以及《易經》、《中庸》的本體宇宙論,即是符合牟宗三先生的儒家道德形上學的規定。此外,本文也回應了對於「五峰、蕺山系」一些質疑。其中,蕺山思想較五峰所遭受的挑戰較大,但是不論質疑者把蕺山歸於「氣」,或者歸於一心的「合一觀」,皆無法否定蕺山思想是為重性天之尊的型態。最後,本文結論牟先生提出的五峰、蕺山系之型態,實即隱含了他的天人合一論在其中。

英文摘要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Mou Zong- San's viewpoint in the genealogy from Hu Hong (胡五峰) to Liu Jishan. First, Mou Zong- San holds that the system of Hu Hong and Liu Jishan's philosophy can combine the moral mind of subjection with Onto-cosmology of objection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short, the system of Hu Hong and Liu Jishan's philosophy can fit the judgement in Mou Zong-San's Moral metaphysical of Confucianism.Secondly, some questions about Mou Zong-San's viewpoint in the system of Hu Hong's and Liu Jishan's philosophy are answered. Liu Jishan's philosophy, which often encountered more challenges than Hu's, is his ”Chi-Only Theory” or ”Philosophy of Mind”. Whatever these opposite viewpoints are, we can't deny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Nature and Heaven in Liu Jishan's philosophy.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Mou Zong-San's thought of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is implied in the system of Hu Hong's and Liu Jishan's philosoph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榮灼(2009)。論唐君毅與牟宗三對劉蕺山之解釋。鵝湖學誌,43,89。
    連結:
  2. 楊祖漢(2007)。論蕺山是否屬「以心著性」之型態。鵝湖學誌,39,45。
    連結:
  3. 《中庸》,第一章
  4. 《易經》,〈乾卦〉,「彖傳」
  5. 王立新(1996)。胡宏。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 朱漢民、陳谷嘉(1992)。湖湘學派源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7. 朱熹(1999)。朱子語類(七)。北京:中華書局。
  8. 牟宗三(1996)。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
  9. 牟宗三(2003)。牟宗三先生全集 27。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
  10. 牟宗三(199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牟宗三(199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牟宗三(2003)。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
  14. 牟宗三(1993)。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
  15. 李明輝(2008)。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6. 東方朔(2006)。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7. 胡宏(1987)。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勞思光(2001)。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下)。臺北:三民書局。
  20. 黃宗羲(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
  21. 黃敏浩(2001)。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楊祖漢(2009)。從康德道德哲學看劉蕺山的思想。典範轉移:學科的互動與整合,桃園:
  23. 楊祖漢(1998)。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24. 劉宗周(1996)。劉宗周全集(四)。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5. 劉宗周(1996)。劉宗周全集(五)。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6. 劉宗周(1996)。劉宗周全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