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憨山德清論莊子的道、真宰與成心

并列篇名

Handshan Deqing's Commentary on Zhuangzi's "Dao", "Zhenzai" and "Chengxin"

作者

鄧克銘(Keh-Ming Deng)

关键词

憨山德清 ; 莊子 ; 道 ; 佛教 ; 晚明 ; Handshan Deqing ; Zhuangzi ; Dao ; Buddhism ; Late Ming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3 / 06 / 01)

页次

39 - 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明三教合一思潮中,憨山德清(1546-1623)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為當今研究的焦點之一。本文探討憨山如何從佛教之心識觀解釋莊子之「道」、「真宰」,以及「成心」的涵義,並與歷代重要註解做比較,以闡明憨山註解《莊子》的特殊觀念。從佛教之真心的立場而言,憨山之詮解前後一貫。尤其對獨立自存之「道」,應如何詮釋,使其與佛教相通,最能顯示憨山的洞見。又對於「真宰」與「成心」,從具有本體意義之真性、真心來解釋,使其與佛教一致,也與眾不同。經由本文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憨山會通佛莊的理論依據及其效果。

英文摘要

I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syncretism of the three teaching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in Late Ming Dynasty, Handshan Deqing (1546-1623)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Handshan Deqing'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aning of Zhuangzi's ”Dao” (道), ”Zhenzai” (真宰) and ”Chengxin” (成心) from Buddhism's ”View 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 and compare with all past important commentaries to expound Handshan Deqing's special concepts to comment on Zhuangzi.In terms of the Buddhism's ”True Mind”, Handshan Deqing is consistent in his previous and subsequent commentaries. Especially,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yncretism of 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of ”Dao” and Buddhism manifest Handshan Deqing's insight the most. He is also unique in his explanations of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Buddhism and ”Zhenzai” and ”Chengx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tological ”True Nature” and ”True Mi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the reader can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bases and the effects of Handshan Deqing's syncreticism of Buddhism and Zhuang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 (1995)。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委員會。
  5. (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1987)。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1996)。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8. (1994)。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1977)。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宋釋道原(1981)。景德傳燈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明憨山德清(1982)。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2. 隋吉藏、韓廷傑校釋(1987)。三論玄義。北京:中華書局。
  13. 漢郭慶藩(1983)。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14. 丁福保(1981)。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方東美、孫智燊譯(1984)。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
  16. 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王叔岷(1994)。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8. 王紅蕾(2010)。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王煜(2003)。老莊思想論集,臺北:
  20. 王煜(1992)。明清思想家論集,臺北:
  21.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
  22. 牟宗三(1993)。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
  23.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2002)。莊子〈齊物論〉講演錄,二。鵝湖月刊,27(2),1-11。
  24. 吳汝鈞(1994)。莊子的靈臺心與自然諧和論。哲學與文化,21(8),680-694。
  25. 吳怡(2004)。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26. 李勉(1973)。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沈清松(1987)。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14(6),13-23。
  28. 林順夫(2004)。推門落臼:試論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註》。清華學報,新34(2),299-326。
  29.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
  30.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
  31. 唐君毅(1980)。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學生書局。
  32. 夏清瑕(2001)。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3. 徐復觀(1994)。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張學智(1996)。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道家文化研究
  35. 陳松柏(2004)。憨山禪學之研究─以自性為中心。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36. 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37. 陳鼓應(1995)。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8. 蔡振豐(2006)。憨山德清的禪悟經驗與他對老莊思想的理解。法鼓人文學報,3,211-234。
  39. 錢穆(2003)。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蘇嫈雰(2016)。《莊子‧齊物論》「可行已信」問題澄清及義理蘊涵。哲學論集,47,65-93。
  2. 卓玉芳(2017)。論《莊子》之師道觀。鵝湖月刊,508,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