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聞道尊孟軻,為學法荀卿:牟宗三的經典詮釋觀

并列篇名

Mou Zongsan on Canon-interpretation

作者

林維杰(Wei-Chieh Lin)

关键词

理解三分說 ; 王龍溪 ; 康德 ; 詮釋學自主 ; Three Levels of Canon-understanding ; Wang Longxi ; Kant ; hermeneutic autonomy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52期(2014 / 06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要探討牟宗三先生關於經典詮釋的立場與觀點。牟先生的構想建立在明儒王龍溪與德哲康德的基礎之上。牟先生連結王龍溪的悟道三分說(解悟、證悟與澈悟)以及康德對認識主體的三層區分(感性、知性與理性),由此提出其理解三分說,此即感性、知性與理性的理解。我嘗試說明,牟先生的這種區分是近於朱熹的。朱熹的倫理學觀點被牟先生批評為倫理學的他律,但朱子自己在解經立場上卻主張一種語意學的自主性,並以文本意義理解為先,義理與生命的理解為重。牟先生的理解三分說是符合朱子的,其說可視為倫理學自律與詮釋學自主的綜合。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iewpoint of canon-interpretation of Mou Zongsan. Mou's doctrine is based on Wang Longxi's "Three Levels of Dao-understanding" and Kant's "Three Aspects of Subject". Mou uses theses thoughts of Wang and Kant to develop his "Three Levels of Canon-understanding," namely sensible, intellectual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 try to explicate that Mou's hermeneutics is very close to Zhuxi. Zhuxi's ethical thought is criticized by Mou as heteronomy, but Zhu's hermeneutical standpoint is a kind of semantic autonomy. He claims that we have to firstly grasp the meaning of canon-texts, and then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ruth of canon and our lives. Mou's "Three Levels of Canonunderstanding",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synthesis between ethical and hermeneutic autonomy, is entirely in accord with Zhuxi's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維杰(2005)。牟宗三哲學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9,99-118。
    連結:
  2. Immanuel Kant: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3. Immanuel Kant: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4. Dilthey, W.(hrsg.),Karlfried, G.(1990).Gesammelte Schriften.Stuttgart:Teubner Verlagsgesellschaft.
  5. Gadamer, Hans-Georg(1990).Gesammelte Werke.Tübingen:Mohr Verlag.
  6. Gadamer, Hans-Georg(1993).Gesammelte Werke.Tübingen:Mohr Verlag.
  7.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王畿、吳震編校整理(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9. 朱熹(200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0. 牟宗三(1984)。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牟宗三(2000)。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12.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牟宗三(1983)。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4. 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1997)。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16. 牟宗三(1984)。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牟宗三(1988)。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
  18. 牟宗三(1985)。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牟宗三(1984)。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 林維杰(2012)。張載解經思想:知識論與存有論的綜合。跨文化視野下的儒家倫常,臺北:
  21. 林維杰(2008)。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2. 徐復觀(1993)。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蔡家和(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24.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林維杰(2014)。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當代儒學研究,17,181+18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