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陽明:經典詮釋的存有論

并列篇名

Hermeneutical Ontology of Wang Yangming

作者

林維杰(Wei-Chieh Lin)

关键词

詮釋學的存有論 ; 本心之記籍 ; 良知之天理 ; 朱熹 ; 陸象山 ; Ontology of Hermeneutics ; Account Books ; Conscience ; Zhu Xi ; Lu Jiuyuan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55期(2015 / 12 / 01)

页次

41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明儒的「詮釋學教法」有「存有論」與「認識論-方法論」兩條路線。伊川朱子兼有兩者(以認識論作為存有論的前提),象山陽明則是強化存有論而弱化認識論。詮釋學的存有論以啟發、涵養詮釋者的道德存有為己任,程朱即是這這樣的思路。陸王則是化被動為主動,以詮釋者的本心良知籠罩、取消文本的意義曲折。這是倫理學的「先驗之理」統治「經驗情境」的詮釋學版本。不管是倫理實踐還是經典詮釋,陽明的良知教法遵循的都是象山路線。在經典詮釋方面,他不像象山那樣極富創造性地提出「六經皆我註腳」、「我註六經、六經註我」等詮釋原則,但陽明也有自己的提法,「記籍說」、「吾心之常道說」與「天理人欲說」都是典型命題。情境知識的問題被他收攝到本心之中,文義文脈的認知要求也被他的良知之天理所淡化。他比象山意識得更多,所以其心學的反擊力道與影響性也更強。經典詮釋是一枚試劑,測試的是儒者在道德實踐的任務中,如何看待先聖前賢的「言說」。

英文摘要

As it has evolves in Song-Ming Confucianism, ‘the teaching of interpretation’ can at least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models, that ar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Cheng Yi and his successor Zhu Xi try to construct a program that the ontology must inseparably be connected with the epistemology (epistemology is the condition of ontology). But for Wang Yangming and his predecessor Lu Jiuyuan, which argue strongly against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in moral field, claim th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meaning’ of classics is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 in ‘the event of interpretation.’ Both of them set aside epistemology and are in agreement that the ontological inspi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moral beings must be seen as core ideas. Its hermeneutical consequence is that the subject gets rid of the contexts of the texts. ‘Account books,’ ‘my mind/heart is eternal Dao’ and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vs. human desire’ are Wang’s typical issues. For Wang, the point of ‘interpretation’ is to keep the conscience (liangzhi) further proving itself rather than to find objective meanings of the classic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維杰(2011)。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6,205-235。
    連結:
  2. 林維杰(2014)。陸象山學問的詮釋學性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5,95-119。
    連結:
  3. 祝平次(2007)。王陽明的經典觀與理學的文本傳統。清華中文學報,1,69-131。
    連結:
  4. (2008)。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5. Hirsch, Eric Donald(1976).The Aims of Interpret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守仁、吳光編校(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牟宗三(1984)。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林維杰(2014)。從有效性到可能性:伽達默爾的詮釋學轉向。中西學術視野下的詮釋學─紀念伽達默爾逝世十週年論文集,合肥:
  14. 林維杰(2009)。程伊川談《論語》的理解原則。東亞論語學:中國篇,臺北:
  15. 唐君毅(2004)。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徐復觀(1993)。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郭曉東(2004)。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下),臺北:
  18. 陳來(1994)。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
  20. 陳來(1990)。朱子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1. 陳榮捷(1988)。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于朱子。朱學論集,臺北:
  22. 陸九淵、鍾哲點校(2008)。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23. 陸九淵、鍾哲點校(2008)。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程顥、程頤、王孝魚點校(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6. 黃宗羲、沈芝盈點校(2010)。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27. 黃俊傑(2006)。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
  28. 楊儒賓(2002)。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
  29. 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儀(2019)。王陽明禮學論述的思想奠基。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7(2),51-94。
  2. 范麗梅(2019)。經史子脈絡下的「經學」發展省思-重讀胡適與錢穆的一個觀點。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9(4),133-163。
  3. 林維杰(2017)。程明道的經典詮釋與人物想像。國文學報,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