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王船山《莊子解》-以道與氣為中心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Wang Chuan Shan's Zhuang Zi Jie: Centered on Dao and Qi

作者

鄧克銘(Deng, Keh-ming)

关键词

王船山 ; 莊子 ; 莊子解 ; 道 ; 氣 ; Wang Chuan-Shan ; Zhuang Zi ; "Zhuang Zi Jie" ; Dao ; Qi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57期(2016 / 12 / 01)

页次

1 - 4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船山《莊子解》在歷代《莊子》註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船山以其氣學的觀念,對《莊子》之道與氣提出特別的解釋。其用意及理論依據,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首先說明王船山對道之解釋,包括:萬物自為本根,道不是獨立自存的形上實體,也不是萬物的主宰,而只是氣化過程中的規律。其次說明船山對氣的解釋,以及氣化過程具有道德內涵,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此外今人有關王船山《易》《莊》相通的說法,是否恰當?也一併討論,最後作一整體的檢討與評價,期能由此了解《莊子解》之理論基礎及其思想特色。

英文摘要

Wang Chuan-Shan's "Zhuang Zi Jie"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the commentaries of "Zhuang Zi". Wang has special explanations on Zhuang Zi's Dao and Qi in his concepts of Qi. His purpose and theory basis are worthwhile to study. Firstly,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Wang's interpretations on Dao including: everything is its own root and Dao is not independently existing reality, nor the master of everything; it is the order of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of Qi. Secondly,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Wang's interpretations on Qi, and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of Qi having morality meaning is a process of fulfilling values. In addition, whether the interlink between Wang Chuan- Shan's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Zhuang Zi" is a proper argument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n the end, an overall examination will be made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basis and thought characteristic of "Zhuang Zi Ji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5)。清儒新學案。濟南:齊魯書社。
  2. (1995)。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4.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5.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6.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7.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8.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9.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10. 明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
  11.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1983)。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田博元分段標點(2001)。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方勇(2008)。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4. 王孝魚(1983)。莊子通疏證‧莊子內篇新解。長沙:岳麓書社。
  15. 王叔岷(1994)。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 石峻編(1989)。中國佛學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17. 石峻編(1989)。中國佛學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
  18. 朱伯崑(1995)。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19. 朱迪光(2010)。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 吳立民、徐蓀銘(1992)。船山佛道思想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1. 吳汝鈞(1998)。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李申(1982)。王夫之怎樣理解莊子哲學的基本精神。齊魯學刊,5,30-32。
  23. 汪學群(2002)。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4. 林文彬(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5. 侯外廬(198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胡發貴(2000)。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27. 唐君毅(1988)。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28. 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徐聖心(2010)。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0. 衷爾鉅(1999)。大儒列傳:王夫之。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
  31. 涂光社(2003)。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崔大華(1997)。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3. 張立文(2001)。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
  34. 張立文(2000)。王船山哲學。臺北:七略出版社。
  35. 張立文編(1994)。。臺北:漢興書局。
  36. 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38. 陳鼓應(199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曾昭旭(2008)。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
  40. 楊儒賓(2004)。儒門別傳─明末清初《莊》《易》同流的思想史意義。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臺北:
  41. 葉海煙(1997)。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宗教哲學,3(3),88-100。
  42. 詹康(2015)。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 熊鐵基(2003)。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44. 劉笑敢(1987)。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劉榮賢(2000)。《莊子‧外雜篇》中「氣」與「陰陽」觀念之發展。暨大學報,4(1),1-16。
  46. 蕭萐父、許蘇民(2002)。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7. 蕭漢明(2004)。莊生之說可因以通君子之道─論王夫之的《莊子解》與《莊子通》。中國哲學史,1,68-74。
  48. 錢穆(2003)。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9. 戴景賢(198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50. 謝明陽(2001)。明遺民的莊子定位問題。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51. 魏明壺(1983)。船山《莊子解》初探。晉陽學刊,5,77-80。
  52. 嚴壽澂(1999)。莊子、重玄與相天─王船山宗教信仰述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389-430。
  53. 嚴壽澂導讀(2000)。船山思問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