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檢證《論語》-論孔子思想中的冥契主義向度

并列篇名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Discussion on the Confucius's Mysticism

作者

謝君讚(Hsien, Chun-chan)

关键词

論語 ; 孔子 ; 冥契主義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Confucius ; Mysticism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18 / 12 / 01)

页次

45 - 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孔子是否具有冥契主義的思想向度?這一問題上,學者所援以討論的冥契主義理論有來自詹姆斯「四特性說」所發展而成的「五大特徵說」,以及史泰司的「內外向型說」,而在詮釋《論語》中若干可能與冥契主義有關的文獻上,學者也各有其不同的偏重與解釋上的分歧。本文一方面檢討「四特性說」、「五大特徵說」與「內外向型說」的異同關係;另方面也基於考量《論語》文獻,特別是孔子論「天」之處,由於能從中解讀出一種與超越之「天」一體冥合、於天地萬物中見生機活潑以及不可言說等,與冥契經驗若干重要特徵,極其相似的思想觀念。因此,筆者傾向於認為在下學上達、踐仁知天的孔子仁教中應當能蘊涵著冥契主義的思想內容。

英文摘要

Does Confucius philosophy have a Mysticism? About this issue, on the one hand, scholars rely on several theories of mysticism, including: "si te xing shuo"、"wu da te zheng shuo"、"nei wai xiang xing shuo";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ysticism text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this paper, on the one han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ory of Mysticism such as"si te xing shuo"、"wu da te zheng shuo"、"nei wai xiang xing shuo";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find there are many features similar to mysticism in the Analects texts. Therefore, the essay believes that we can find the thinking of mysticism in Confucius's philosoph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欽賢(2001)。禪境之觀照─冥契主義的觀點。鵝湖學誌,26,107-126。
    連結:
  2. 王欽賢(2006)。從密契主義觀點來看孔子之天道與仁道觀。鵝湖月刊,31(11),23-33。
    連結:
  3. 林遠澤(2012)。克己復禮為仁─論儒家實踐理性類型學的後習俗責任倫理學重構。清華學報,42(3),401-442。
    連結:
  4. 曾慶導(2004)。依納爵神秘主義。哲學與文化,31(12),101-115。
    連結:
  5. 楊儒賓(2012)。悟與理學的動靜難題。國文學報,52,1-32。
    連結:
  6. 賴錫三(2013)。《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份子與權力批判。清華學報,43(1),1-52,。
    連結:
  7. 宋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8. 明王畿、吳震編校整理(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9. 明羅近溪(1977)。盱壇直詮。臺北:廣文書局。
  10. 史泰司、楊儒賓譯(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
  11. 甘祥滿(2012)。《論語》「性與天道」章疏證。中國哲學史,3,47-54。
  12. 牟宗三(199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3. 牟宗三(199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何澤恆(2000)。孔子與易傳相關問題覆議。臺大中文學報,12,5-55。
  17. 李學勤(1995)。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
  18. 林月惠(2005)。陽明後學的「克己復禮」解及其工夫論之意涵。法鼓人文學報,2,161-202。
  19. 威廉•強史頓、李靜芝譯(1989)。神秘主義與時推移的不同面貌。當代,36,49-53。
  20. 唐君毅(200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張崑將(2007)。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繼起爭議。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上海:
  22. 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黃俊傑(2002)。東亞儒者對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24. 黃懷信(2008)。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楊祖漢(1998)。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26. 楊儒賓(1996)。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27. 楊儒賓(1994)。孟子與冥契主義。儒學與二十一世紀—紀念孔子誕辰2545 周年暨國際儒學討論會會議論文集,北京:
  28. 楊儒賓編、祝平次編(2005)。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9. 楊儒賓編、馬淵昌也編、艾皓德編(2012)。東亞的靜坐傳統。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0. 詹姆斯、蔡怡佳譯、劉宏信譯(2003)。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1. 鈴木大拙、徐進夫譯(1989)。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臺北:志文出版社。
  32. 廖名春(1998)。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3. 廖名春(2001)。《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
  34. 蕭進銘(2009)。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5.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49。
  36. 錢穆(2008)。論語新解。北京:三聯書店。
  37. 關永中(1999)。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臺大哲學論評,22,1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