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弘道與護學-從賀麟論王安石說到熊十力論張居正

并列篇名

Wang Linchuan and Zhang Jiangling: From He Lin's Discourses on Wang Anshi to Xiong Shili's Discourses on Zhang Juzheng

作者

余一泓(Yu, Yi-hong)

关键词

學 ; 德 ; 政 ; 本 ; Scholarship ; Morality ; Politics ; Principle

期刊名称

鵝湖學誌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19 / 06 / 01)

页次

91 - 1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中國知識人「經世致用」的志趣切入,敘述並分析了賀麟對王安石和熊十力對張居正的論說。指出熊、賀二人面對著波蕩的政局,以傳統語境中的異端人物王安石和張居正作為取證,盡可能地調適著「學”與「主義」、「改革」等實際政治需要的矛盾,嘗試在當權者面前為學術爭得位置。相較前賢,他們的努力有異有同,但都是不完全成功的。基於以上的思想史觀察,本文在最後簡單討論了這種權衡於學、政之間的論說在當代的表現與處境。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studies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ers He Lin and Xiong Shili. It examines He Lin's discourses on Wang Anshi and Xiong Shili's discourses on Zhang Juzheng 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uals. I argue that both He and Xiong chose heresy characters in conventional context to develop their discours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scholarly ideals and the real needs of politics such as ideology and reform, then to seek support from those holding pow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and in contrast to former Confucians, such efforts paid by Lin and Xiong all proved to be unsatisfactory. The last part of this essay i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kind of scholarly-political discourse and to examine their situation in modern tim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克武(2010)。蔣介石與賀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7
    連結:
  2. Makeham, John(2018).Xiong Shili on the Nature, the Mind and the Origin of Badness as Evidenced in Ming Xin Pian 明心篇(Explaining the Mind).Front. Philos. China,13(1)
  3. 王元化(2007).王元化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 司馬遷(201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5. 何方昱(2008)。學人聚合與中國學界「自組織」——以 1940 年代〈思想與時代〉學社為中心。史林,2008(4)
  6. 李華瑞(2004).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7. 邵雍(2010).邵雍集.北京:中華書局.
  8. 姜義華(2002)。〈檢論〉的文化史意義。思想與文化(第二輯),上海:
  9. 洪漢鼎(2016).客居憶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 紀昀(2000).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1. 范廣欣(2016).以經術為治術:晚清湖南理學家的經世思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2. 徐梵澄(2006).徐梵澄文集.上海:三聯書店.
  13. 徐復觀(2014).論智識分子.北京:九州出版社.
  14. 徐復觀(2014).中國思想史論集.北京:九州出版社.
  15. 班固(1983).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唯明編注:《華萊士在華言論集》,重慶:世界出版社,1944年。
  17. 康有為.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8. 張志強(2012).朱陸・孔佛・現代思想——佛學與晚明以來中國思想的現代轉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許紀霖(2010)。少數人的責任:近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士大夫意識。近代史研究,2010(3)
  20. 郭齊勇(1994).天地間一個讀書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1. 陳蘇鎮(2011).〈春秋〉與「漢道」.北京:中華書局.
  22. 彭國翔(2016).智者的現世關懷.臺北:聯經出版社.
  23. 揚之水(2009).梵澄先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4. 賀麟,高全喜(編)(2014).賀麟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 黑格爾,范揚(譯),張企泰(譯)(1961).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熊十力(2001).熊十力全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27. 劉小楓(2013).揀盡寒枝.北京:華夏出版社.
  28. 劉小楓(2012).共和與經綸:熊十力〈論六經〉〈正韓〉辨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9. 劉保禧(2016)。讀經者的心事:劉小楓論儒家的革命跟共和。思想
  30. 劉咸炘(2009).推十書庚辛合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31. 樓宇烈(2008).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2. 鄧之誠(2012).鄧之誠文史劄記.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
  33. 閻步克(1994)。儒・師・教——中國早期知識份子與「政統」「道統」關係的來源。戰略與管理,1994(2)
被引用次数
  1. 余一泓(2020)。良知與世教:江右王門與新儒家論良知之發用。鵝湖學誌,65,127-165。
  2. (2023)。柳詒徵崇古思想探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2),1-38。
  3. (2023)。文化傳統之派匯:論湯用彤、蒙文通的思想史研究。清華中文學報,30,145-184。